“上周提的乱停车问题,这周就看到社区联合交警疏导,太实在了!”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鸣凤社区,居民李阿姨的感慨,道出了“周三见”议事机制带来的治理新变化。自2024年以来,该社区在4个网格的热心居民家中设立议事点,每周三由网格员定点“坐班”,将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让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转为“主动靠前”,在方寸空间里架起直通民心的“连心桥”。
“五在”网格工作法 供图 鸣凤社区
“周三见”的诞生,源于对居民“急难愁盼”的精准回应。此前,鸣凤社区8个网格的居民常面临“找网格员难”的困境:网格员入户走访时“人难找”,电话沟通又难以说清诉求,不少居民为办一件事、反映一个问题跑“冤枉路”。社区党委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这一痛点后,迅速将议事点设在居民家中,把热心居民的住所作为固定场所,既拉近了与居民的物理距离,也消除了沟通的心理隔阂。每周三上午,网格员带着“民情本”准时坐班,敞开大门听诉求,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说上话、办成事”,彻底破解了“服务找不到人、诉求传不上去”的治理堵点。
走进议事点,网格员化身基层治理“多面手”,用“一站式”服务扛起民生责任。面对社保医保代缴指引、政策咨询等简单事项,他们当场审核材料、即时办结,让居民“少跑腿、零跑腿”;遇到邻里口角、楼道堆物等小矛盾,他们第一时间介入调解,用“唠家常”的方式化解纠纷,避免矛盾升级;对于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优化等复杂诉求,认真记录在“民情本”上,当天梳理后直报社区党委,确保民意直达决策层。五网格林业局宿舍后的“沟带路”改造,便是议事点推动治理落地的典型案例。这条道路曾因年久失修、排水不畅成为居民“糟心路”,居民在议事点反映后,网格员收集意见、社区多方协调施工方,最终将泥泞路改造成平整的“安心路”,让居民出门不再“踩泥坑”。
矛盾纠纷调解现场 供图 鸣凤社区
为确保“事事有回音”,社区还建立了闭环处理流程,让居民诉求有跟踪、有结果。对居民诉求分类登记后,能当场办理的绝不拖延;需多部门协调的,7个工作日内反馈进展,15个工作日内明确方案;若居民对处理结果不满意,网格员持续跟进,直到问题彻底解决。一年多来,“周三见”机制用实打实的成效赢得了居民信任。据统计,4个议事点累计接待居民150余人次,当场解决民生实事12件,代办事务100余条,调解邻里纠纷10起;收集的10条基础设施建议中,除“沟带路”改造外,小区安全隐患排除、老年活动设施增设等诉求均已落地。
如今,“每周三去议事点”已成鸣凤社区居民的默契。通过居民群通知、楼道贴海报等方式,议事点知晓率越来越高,有的反映问题,有的咨询政策,还有的主动为社区治理提建议。这里不再是单纯的“服务窗口”,更成了居民畅所欲言的“心声站”、社区感知民情的“前哨所”、凝聚邻里共识的“暖心加油站”。
周三议事现场 供图 鸣凤社区
从“找网格员难”到“家门口办事”,鸣凤社区的“周三议事点”机制,用小创新破解了基层治理大难题。网格员通过定点接待、集中议事等方式,既让居民诉求有了出口,也让社区治理有了方向,真正实现“民呼我应零距离”,持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文 张峰 陈虎 覃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