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汲取精神力量,勇攀电力科技之巅
听众现场提问。
6月24日,“传承红色基因 汇聚支点力量”主题宣讲在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国网湖北电科院”)举行,青年工程师与党史专家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勇攀高峰,中共湖北省委党校中共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李敏杰和大家交流在科研工作中如何更好弘扬和传承三大精神。
胸怀理想 勇闯特高压技术“无人区”
“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蕴含的信念力量、团结伟力、科学精神等,是驱动湖北勇攀高质量发展高峰的澎湃动能。”李敏杰说。
在弘扬“三大精神”中筑牢理想信念的基石,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奋力建成支点。
特高压技术,被称为电力技术的珠穆朗玛峰。国网湖北电科院特高压科研团队向这座高峰攀登,先后创造20余项“世界第一”,在多项试验技术上实现“中国引领”。这背后,有这样一群胸怀理想的科研技术人员——
阮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内高压电力测试领域专家。他从一线工人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团队创新成果应用于国内绝大多数特高压工程。
陈隽,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电科院三级职员,他攻克多项现场试验“卡脖子”难题,参建的两项特高压工程荣获国优工程金奖;姚尧,电科院设备技术中心主任,他带领团队保持了国内特高压调试试验领域的领军地位,参建的一项±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荣获国优工程金奖。
李劲彬,电科院设备技术中心副主任,先后参建荆门特高压、青藏直流、疆电外送、蒙电外送等众多特高压工程,成功研发首套高压设备等电位带电作业机器人。刘睿,电科院设备技术中心副主任,自主研发突破特高压试验技术、装备关键瓶颈,成功实施世界首例±1100千伏特高压环流变压器现场特殊试验。
国网湖北电科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梅欣表示,作为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队伍,国网湖北电科院干部职工从三大精神中汲取力量,勇担国家电网科技创新主力军职责使命,在持续推进创新能力建设上勇攀高峰,为支撑服务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再立新功。
脚踏实地 打造首个县域级100%新能源示范工程
“1998年的洪灾持续时间长、危害范围广,救灾之艰难超乎寻常,没有一种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钢铁意志,没有一种可以压倒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挑战的巨大勇气,胜利就无从谈起。”李敏杰说。
同样,在科技创新领域,锻造硬核实力也需要“不取得胜利决不收兵”的勇气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韧性。
在国网湖北电科院,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技术研发室是一个年轻的团队,由19名博士、硕士组成,平均年龄33岁。
研发室成立之初,挑战接踵而至——设计广水市100%新型电力系统科技示范工程。这是全球第一个县域级100%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科技示范工程,以风、光作为电源实现100%独立供电,项目技术难度大,更无现成经验可循。
“没有先例就创造先例,没有经验就探索经验!”作为团队领头人,柳丹以身作则,日夜奋战在项目一线。在她的办公室,技术资料和实验数据记载本堆成了小山,复杂的仿真模型昼夜不休。
为验证系统的可行性,柳丹率团队搭建仿真平台,对各种复杂工况进行模拟。“那段时间,实验室的灯几乎没熄过。”团队成员叶畅说,“有一次,为了优化一个参数,大家连续熬了三天三夜,谁都不愿意离开现场,生怕错过关键数据。”
正是凭着这股韧劲,他们闯出了一条新路。2023年10月,世界首个县域级100%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在广水市投入运行,20万余人用上了绿色清洁电能。
勇攀高峰 在世界电力通信领域抢占话语权
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如何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在李敏杰看来,抗洪精神中的“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给出了启示。
1998年8月6日,长江第四次洪峰涌入荆江,荆江水位第一次超过分洪线,并向45米的分洪上限水位逼近,当夜必须组织33.5万群众和1.8万头耕牛撤离分洪区。大家迅速行动起来,仅仅用了一夜的时间,30多万名荆州人便完成了转移任务,创造了抗洪史上一大“奇迹”。
突破电力技术,电科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离湖北万里之遥的德国北海,将要建造一座大型海上风电场的换流站。它负责接收海上“大风车”电力,并转换为高压直流电后送往陆地。换流站的“保险”能否承受高压电的考验,需要用严格的试验来验证。这是中国高端输电技术首次进入欧洲。
承担这一试验任务的,正是国网湖北电科院项目团队。项目负责人介绍,电科院是全国成立最早的电力试验研究院(所)之一,长期从事高压电气设备现场试验技术与工程实践,承接本次工程,将进一步提升湖北科技创新实力,并在发达国家打响国网湖北电力品牌。
迎难而上,勇攀高峰。2024年,该院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提案《物联网边缘计算网关互操作性框架》获批立项,这是国家电网公司首个立项的ISO/IEC联合国际标准,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在世界电力通信领域抢占了话语权。
国网湖北电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喻波表示,电科院将持续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汇聚支点力量,在向科技高峰和产业高峰攀登的征途上,带领大家不断突破封锁线、挺进无人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世界电力创新坐标上标注湖北印记。(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沈早慧 通讯员 甘依依 何伶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