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一场聚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智慧盛宴在湖北经济学院拉开帷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湖北经济学院、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省域副中心城市专委会及湖北省区域经济学会共同主办专题座谈会,共谋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长江经济带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现场 摄影 田野
湖北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付宏出席座谈会。他指出,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保护的保障,两者共同托举起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期待此次座谈会大家为长江经济带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结出丰硕成果。长江网总编辑杨文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湖北经济学院特聘教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主持开幕式。江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张芝雄通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探索丛书》编写出版进度。
会议透露《长江智库建言》第2辑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同步启动了长江经济带AI智库模型宣介仪式,介绍大模型建设进展及“智库类AI大模型”合作模式。
座谈会现场 摄影 田野
生态优先筑屏障
“湖北肩负‘长江之腰’的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双重使命。”湖北省经济学会会长邹德文指出,湖北需立足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战略,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近年来,湖北在生态治理领域实现从“末端整治”转向“系统修复”;黄金水道功能从“运输通道”升级为“战略枢纽”;产业转型从“动能转换”提升为“体系重构”。
湖北省区域经济学会会长彭智敏提出生态支点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可以通过争取受水区资源税部分返还、尽快设立国家级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大基金、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等方式支持沿江省市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华中师范大学湖北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罗静建议,建立跨省财税协同机制,设立国家级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基金,探索多元化资本投入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污染治理与清洁能源项目。
绿色创新强引擎
“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滕堂伟建议长江下游地区突破“天花板”,打造全球创新极;中部地区,进一步延长闭环,探索武汉、南昌、长沙科创资源与全省产业资源对接路径;上游地区,则需激活“后发优势”,实现特色突围。成都理工大学教授黄寰在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时,指出应以“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为抓手,壮大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湖北经济学院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院长田野建议,以武汉为核心打造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大后方”,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枢纽和关键产业备份基地,聚焦“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四大领域,构建“政策支持—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场景应用”的全链条布局,把武汉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未来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霞指出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需坚持绿色智能、创新驱动以及示范推广等“三位一体”,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打造多点发力产业新生态。
区域协同破壁垒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罗静提出,可通过设立跨省合作子基金、推行“飞地经济”模式,破解行政区划壁垒,依托“数字湘鄂”APP整合旅游资源,建立跨省文旅数据共享机制,试点跨区域票务预订与生态补偿联动等方式,长效推进鄂南湘北跨省合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向华丽在讲到汉江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对策时提出,可以构建“智慧汉江”一体化平台、推进“生态码”应用以及创新智慧农业与工业场景推动数字化治理。建立“汉江流域理事会”、深化“生态补偿+”模式以及统一环境执法标准等,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
武汉市委党校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张传友认为武汉应充分利用中欧班列及阿拉山口口岸优势,发挥武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点作用。
长江经济带不仅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之一,更是高质量发展样板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需进一步强化协同创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文 张良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