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俯瞰正南梅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鲁腾 摄)
4月7日,虽已过盛花期,但沿着来凤县革勒车镇正南梅园的河谷地带,仍有一朵朵鲜花争奇斗艳。
“2月起,梅花从山顶次第开放到河边,高峰时吸引了上万人赏梅。”正南梅园负责人杨英介绍,梅园距来凤县城约半小时车程,以梅花观赏为核心,建有精品梅花观光园400余亩、桃园200亩、农耕体验园150余亩、自然风光园300余亩,种植约2万株江梅、宫粉梅等50多个优良品种梅花,花期可持续至4月底。
从2016年返乡种梅到建成武陵山区最大的梅园,10年来,杨英有苦有泪,但更多的是收获。
从卖苗木到“卖风景”
置身于正南梅园,远处山峦若隐若现,近处则是密密丛丛的花树。
“当初栽梅树是为了卖苗木。”杨英介绍,2016年,她与同伴成立正南生态农庄,以梅花、桃花等苗木为主,通过移栽、嫁接,梅花种植面积扩展至300亩。
2019年梅园雏形初显,开出成簇整枝的花朵。周边不少市民前来打卡。杨英回忆,那时候每天有数百人前来赏梅,高峰期有2000多人。不少村民在梅园门口卖小吃,一天的收入也能过千元。旅游的火热,让杨英发现了商机。
她聘请专业团队重新设计梅园,修建接待大厅、赏梅栈道、观景台、梅花集市、停车场等,增添网红秋千、儿童乐园等10多项游乐设施,并将梅花品种重新排布,花期从之前的不到1个月延长到3个月。镇政府专门为梅园拓宽了4公里的入园路,修建了1.2公里河堤和3个滚水坝,提升周边环境。
梅园邀请来凤县南剧传习研究所的演员在景区表演,请厨师制作豆腐庖汤宴,让游客在赏梅的同时,还能体验土家传统文化。
2022年,正南梅园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500万元。梅园的热闹场景还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漫步梅园,随处可见工人在修剪枝叶。“梅花花期刚过,枝条开始萌芽,是最适合修剪的时节,这样在盛花期才能呈现满树繁花的景象。”杨英道出修剪诀窍,修剪前要规划修剪大方向,制定合理的修剪方案,最后有序修剪位置不当的枝条和病枯枝。
10年育梅经历,杨英俨然一副专家模样。其实,与梅结缘之前,杨英与丈夫在县城从事物流行业,从未拿过枝剪。
“以前是门外汉,真正掌握梅园养护知识是在2020年。”杨英介绍,那年2月本应是梅花盛放时节,但由于疫情影响,400亩梅林没有得到有效管护,花开得稀疏,树枝上还伴有流胶,引发病虫害。
当村民将梅树生病的消息告诉杨英时,居住在县城的杨英立即赶回梅园。此后一个多月,她天一亮就带着枝剪、锯子开始工作,遇到难题就与专家视频连线请教。经申请,革勒车镇又协调20多位村民前来帮助,剪除所有病枯枝,再集中烧毁。终于,到了2021年,400亩梅花吐芳争艳,梅园“活”了过来。
为更好地管护梅树,杨英先后到湖南龙山、重庆酉阳等地向老师傅们学习嫁接、造型的方法,掌握了梅树剪枝、施肥、预防病虫害等关键技术。
从“玩一季”到“月月耍”
正南梅园梅花开放虽可以持续近3个月,一年中的其他月份咋办?
为延长赏花经济链条,杨英专门找团队设计出梅花胸针、梅花簪等周边文创产品,还做出带有梅花味道的腐乳、豆豉、梅花酒等特色农产品。“单价20元一瓶的梅花腐乳最受欢迎,今年已卖出2000多瓶。”杨英说。
以正南梅园为依托,革勒车镇提出打造武陵山梅花小镇,在进出集镇路段遍植梅花,并对原有的老街改造升级,打造了一条长约1公里的特色水系民俗步行街,建起以梅花为主题的土家风雨桥,还编排一档文艺节目《梅花赋》,整合桑树坪露营基地、堰坪村坛子洞等旅游资源,推出集梅花、水系、云海、溶洞、人文为一体的旅游路线。
正南梅园从最初的“网红打卡”发展到“深度种草”,每年带动本村及周边5000余人次就业。
杨英透露,正南梅园将利用河谷凉资源,建设研学营地,打造集“梅花+藤茶+水果+蔬菜+水稻”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现冬春赏花、夏季戏水、秋天采摘,做到四季有景色、月月有活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鲁腾 通讯员 向相辉 龚云祥 张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