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中师范大学武汉新城实验小学的校园里,有一片特殊的种植区。这里不仅是科学老师的露天讲堂,也是孩子们的“实践田”“成长田”。近两年,该种植区在团队协作、学科融合、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充分发挥着显著的育人价值,为学校教育教学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孩子们手持小锄头挖土种植
一次课间休息时,同学们手持小锄头,在广场旁的草坪中努力挖掘。校长郭海宁见状,好奇地走近查看,孩子们兴奋地说:“校长,我们要在这里种荔枝!刚吃完的荔枝核,种下去明年就能吃到甜甜的荔枝啦!” 看着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校长笑着应道:“好啊,我等着品尝你们的劳动果实。”
此后,该校召集几个部门商议,决定聘请专业人员改造楼顶绿化草坪。经过松土、更换营养土、施肥、分栏等一系列工序,一块百平方米的种植园地就此诞生。科学老师负责组建种植兴趣班,部分家长也参与其中,每周开设一次种植课,助力孩子们实现种植水果的梦想。
孩子们仔细观察幼苗生长情况
活化自然科学
种植区宛如一座生动的知识宝库,为孩子们开启了自然科学的大门。学生们亲眼见证植物从发芽、生长、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深刻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在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中,他们还能学习到植物的形态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
此外,种植区还涉及丰富的农业知识。不同植物生长习性各异,了解这些习性,学生们才能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栽种的种子。改良土壤、施肥、调节酸碱度、防治病虫害等,都是在实践中需要学习的技能。通过参与农事活动,学生们掌握了实用的农业知识,提升了科学素养。
锻造实践能力
种植区是一方实践的天地,让学生们在劳动中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翻土、播种到浇水、施肥,再到收获,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使用锄头、铲子、水桶等劳动工具,掌握了基本的农事技能。
当遇到种子移栽无法成活等问题时,学生们需积极思考,寻找解决办法。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与同学讨论等方式,找出背后原因,尝试解决问题,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局限于种植,还会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中,从而养成勤劳、踏实的品质。
孩子们掌握使用锄头等劳动工具
滋养心理健康
种植区是一片心灵的净土,为学生们提供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的空间。在繁忙的学习之余,走进种植区,闻着泥土的芬芳,看着嫩绿的新芽,学生们能暂时忘却学业压力,让身心得到彻底放松。
在这里,孩子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生命的律动,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和坚韧。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们回想在种植区见证的植物顽强生长的过程,便会汲取力量,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挑战。种植区如同温暖的港湾,滋养着学生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保持阳光向上。
凝聚团队力量
种植区是一个培养团队精神的营地,让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协作与分享。种植活动通常以小组形式开展,每个小组负责一块区域的种植任务,从制定种植计划、分工协作到共同解决问题,小组成员需密切配合,大家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倾听他人意见,发挥自身优势,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这种团队协作的经历,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谊,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为未来适应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孩子们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种植任务
促进学科融合
种植区搭建了一个跨学科平台,将种植活动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价值。例如科学课上,学生们观察种植区植物的生长过程,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知识;语文教学中,种植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他们观察植物的形态、生长变化,写下观察日记和心得体会……
同时,该校将种植区的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举办种植文化节,开展种植能手评选、种植成果展示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让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乐趣,体验劳动的价值。
传承农耕火种
种植区是一座文化的驿站,承载着悠久的农耕文化记忆。传统农具见证了农耕时代的变迁,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学生们使用这些农具,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辈们对话,农时与节气的知识也在此传承。学生们了解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农事活动,明白农耕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种植区还可成为本土农耕文化的展示窗口,种植当地特有的农作物、草药,讲述家乡的农耕故事,让学生们了解脚下土地的历史与文化,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农耕文化的火种在校园里代代相传,让孩子们在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湖北智慧乡萌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长李凯表示,华师武汉新城实验小学的生动实践为科普教育领域提供了优秀范例,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充分重视种植区的建设与利用,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播撒希望的种子,助力他们茁壮成长,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图/文 葛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