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新落成的宜昌市秭归县丝绵茶种质资源圃内,56株古茶树整齐排列,几朵艳丽的茶花点缀枝头,显得生机勃勃。每株茶树前,都插着铭牌,详细记载了该古茶树的编号、原生地和树龄。
秭归丝绵茶种质资源圃 摄影 周仕伟
秭归丝绵茶种质资源圃是九畹溪美丽乡村示范片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之一。该资源圃负责人、九畹丝绵茶制作技艺第七代非遗传承人龚万祥介绍,资源圃中移植的古茶树,仅百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就有40余株,其中一株来自九畹丝绵茶核心产地——蔡家坡村的古茶树蔸径达45厘米,树龄300多年。
自古以来,秭归县就是茶叶的原产地和重要产区,九畹丝绵茶更是因银绿隐翠、嫩叶断面银丝万缕而深受青睐。2012年起,龚万祥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开始对全县11个产茶乡镇,53个有原生茶树分布的村,树龄在80年以上的本地原生茶树开展资源调查。调查发现,许多百年以上古茶树因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原因而死亡,这让龚万祥深感痛心。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茶树资源,2022年初,龚万祥开始筹建秭归丝绵茶种质资源圃,拟将80年树龄以上的本地原生茶树进行集中保护,为未来的茶叶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种质资源,同时也为茶叶爱好者和游客了解秭归丝绵茶文化搭建一个窗口。
古茶树在丝绵茶种质园内受到科学保护 摄影 周仕伟
彼时,正值秭归县美丽乡村示范片(九畹溪)建设的关键时期。龚万祥的计划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资源圃的建设也成为了示范片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高水平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初秭归丝绵茶种质资源圃终于在九畹溪镇九畹堂村落成。
古茶树根须较少,移栽一直是个行业难题。为了克服这一难题,龚万祥和他的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自创多年分段式移栽法,保证大树移栽成活率100%。截至目前,秭归丝绵茶种质资源圃已在全县范围内收集古树茶56株,后期将充分利用资源圃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宜昌综合试验站种质基地这个平台,对这些古茶树的产量、品质、抗性、植物学、生物学特征特性等进行深入研究,为培育茶叶良种提供具有科研价值的茶树种质资源。
“秭归丝绵茶种质资源圃的建成,标志着秭归丝绵茶的保护和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里不仅收集了多种珍贵的茶树品种,还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研究和开发新品种的平台。”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仇方方表示,作为全市首个茶叶种质资源圃,不仅让秭归丝绵茶的“芯片”得以保存,更是对整个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文 杜元 胡兴军 郝明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