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促合作,合作谱新篇。2024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将于11月7日在湖北武汉开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湖北省科技厅获悉,近年来,湖北在中非创新合作上发挥头雁效应,聚集全国对非创新合作资源的能力逐渐提升,在对非开展联合研发、国际技术转移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为对非合作最重要的省份之一。
跨越山海,大道同行。湖北省与非洲的友谊源远流长。1963年,湖北向阿尔及利亚派出中国首支援非医疗队,拉开了同非洲国家交往合作的序幕。60年来,湖北省与非洲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从单纯的对外援助拓展至创新合作、投资贸易等领域,对非洲的朋友们“真实亲诚”。
自2020年湖北省正式获批牵头建设中非创新合作中心以来,中非创新合作中心致力于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和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对非技术转移与创新创业网络,推动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合作,支持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24年,中非创新合作中心在非建设分中心达到6家,已对接坦桑尼亚科技委员会、非洲科学院、南非技术创新署等115家机构加入中非创新合作中心协作网络。
对非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今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非中心”)牵头,在《自然》杂志(Nature)发表了题为“The rise of baobab trees in Madagascar”的研究论文,系统阐明了全球关注的濒危植物类群——猴面包树属的多样性演化历史,并就其未来保护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策略及建议。
近年来,湖北省科技厅持续加大对非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推进中非科技创新交流,强化中非创新伙伴关系。
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汇聚了来自中非40余家科研单位的力量,围绕生物多样性研究、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灾害预警和现代高值农业等开展科研合作。开展联合科学考察8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发现并发表非洲植物新物种近20种,出版《肯尼亚植物志》等专著10余部,合作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举办30余次国际培训班和专业技术培训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逾千人。
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领域培养留学生人才超过1200人,分布六大洲60多个国家,其中90%以上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非洲国家。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帮助刚果(金)金沙萨大学附属医院建立了非洲口腔区域医疗中心。湖北工业大学获批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10个中非联合实验室之一——“中国—苏丹新型光伏生态农业联合实验室”项目。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以来与非洲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申报“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44项,为38个非洲国家招收和培养留学生401名。武汉科技大学与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深度合作,先后成立了“武汉科技大学—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低碳冶金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非低碳冶金研究中心”。
同时,对非创新交流活动更加丰富。2022—2024年,中非创新合作中心联合分中心、协作网络单位举办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培训班、保障水安全的技术经验分享展望研讨会等近40场活动。
记者获悉,2024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已经面向全国共征集到中非科技创新合作成果321项,其中科研合作与技术创新172项、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20项、农业与粮食安全40项、教育与人才培养32项、基础医学与疾病治疗14项、论文与专利43项。
产业合作迎来“向新力”
由埃及首都开罗驱车南行,大约一个来小时,便到贝尼苏韦夫城,安琪酵母(埃及)有限公司就坐落在此。2013年,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首个海外工厂——埃及工厂建成投产。2022年底,年产2万吨酵母制品扩建项目开工。该工厂给埃及带去国际上最先进的酵母工艺技术和智能装备,延长了埃及的制糖工业产业链。
长飞非洲公司从国内引进了最先进的光缆生产装备和技术,生产、提供了在南非当地因技术瓶颈而无法制造的部分光缆产品,推动了当地通信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度营业收入1.16亿元。
人福非洲、人福马里、人福埃塞等子公司加强资源整合联动,充分发挥本土化生产优势,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约2.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36%;同时使得当地居民用药价格下降了30%,大大缓解了当地居民用药困难。
长江设计集团承担主体工程设计的安哥拉凯凯水电站成功截流,主体工程进入了大规模施工阶段,这是目前中资企业在非洲承建的最大水电站,也是集团承接的规模最大和合同额最高的国际水电站EPC设计项目。
烽火通信2024年5月成功中标阿尔及利亚电信FTTx(FTTx是“FiberToThex”的缩写,意谓“光纤到x”,为各种光纤通讯网络的总称,其中x代表光纤线路的目的地)及ODN设备框架采购项目,规模超2亿美元,将在未来5年内为阿尔及利亚电信提供全套FTTx接入产品和解决方案。
农业科技合作“双向奔赴”
莫桑比克林波波河畔,一片片水稻田望不到边。这是湖北农发集团旗下省粮油进出口集团联丰海外公司与莫桑比克政府合作建设的首批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共有试验示范田5000多亩。精选良种加精心指导,合作种植户的水稻亩产量从之前的150公斤,提升到400公斤,有效提高了当地粮食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
武汉大学与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和茨瓦尼科技大学联合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政府间国际合作专项“服务于中国和南非农作物粮食安全的对地观测与地面监测应用”,取得多项专利等研究成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在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多哥等地合作选育适宜当地的芝麻品种,其中“汉芝3号”等在莫桑比克产量提高50%左右,含油量提高3—4个百分点;在多哥,试验的芝麻产量达到116kg/亩,是非洲平均产量的3倍,提高效益潜力巨大。
湖北省农科院水稻品种通过布隆迪国家审定,这是我国首个通过国外审定的粳型杂交稻品种。先后派出20批50余人次赴非洲多国开展技术培训、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推动湖北农业科技不断走向非洲,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不以山海为远,心连万里共好。在浩瀚的世界版图上,湖北与非洲相隔万里,唯有以心相交、以诚相待,才能越走越近,越走越亲,深刻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雷灿 黄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