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11时,2024武汉网球公开赛资格赛全面打响,时隔5年,光谷国际网球中心再次回荡起击球声、喝彩声和鼓掌声的混响。
作为新升级的WTA1000赛事,武网赛事级别仅次于四大满贯,也是国内级别最高的三大网球赛事之一,约120名世界顶尖女子球员将奉献106场精彩绝伦的比赛,为“网球之城”武汉的网球热潮再添一把火。
光谷广场步行街上,直径约五米的“巨型网球”引人注目。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中国网球的武汉印记
10月5日晚,郑钦文惜败对手无缘2024中网女单决赛。至此,郑钦文本届中网实现职业生涯首次打入WTA1000赛事四强的突破。郑钦文在赛场上的每一次闪光,都会令无数人想起培育她成长的城市——湖北武汉。
网球一直是湖北武汉体育的重点布局项目和传统优势项目,武汉曾经走出过严大翠、余丽桥、马克勤、潘兵、朱本强、李婷、李娜等一批网球名将。截至目前,中国网球在奥运会上的每一个高光时刻,都有着明显的武汉印记。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武汉姑娘李婷搭档她在国家队的队友孙甜甜,夺得女子网球双打金牌,这也是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历史上获得的首枚网球金牌。
20年后,在武汉成长起来的郑钦文连克强敌,夺得2024年巴黎奥运会女子网球单打金牌,成为首位加冕奥运网球女单冠军的亚洲球员。今年年初,只有21岁的郑钦文还一路过关斩将赢得澳网女单亚军。
此外,武汉还培养了另一位中国网球的标志性人物——李娜。李娜曾获得法网和澳网女单冠军,世界排名最高曾列第二位,她还打进过奥运会网球女单四强,是郑钦文夺金前奥运战绩最好的中国网球女单球员。
小朋友们正在练习击球。记者覃柳玮 摄(资料图)
武汉网球从娃娃抓起
武网开赛前一周多时间,2024武汉市青少年运动会网球比赛在武网俱乐部网球场进行,这项为期3天的青少年网球比赛吸引了13个城区的345名小选手参加,参赛规模超过往年。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岁,最小的还不足7岁。根据年龄和性别,他们分别参加了甲、乙、丙、丁4个年龄组的单打、双打及团体比赛项目。
10年前,郑钦文在武汉市江汉二桥体育训练基地观看李娜澳网夺冠直播时,许下了“将来也要拿奥运会和大满贯冠军”的愿望。从2014年到2024年,从李娜到郑钦文,再到更为年轻的“10后”网球选手,武汉从未停止过挖掘培养网球“未来之星”的努力。武汉网球人才辈出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赛事和青训体系。
2011年法网决赛后,武汉就持续加大网球项目的推广和普及力度,逐步形成了从普及、提高到专业的青训体系和赛事体系,全市网球运动人口大大增加,给包括郑钦文在内热爱网球的孩子们提供了追逐梦想的广阔天地和良好的育才土壤。
武汉市体育局乒羽网运动中心负责人朱振华介绍:“武汉是网球运动重点发展城市,网球一直是传统优势项目。目前,全市几乎所有网球场馆都有青少年网球培训项目,常年参加武汉网球队训练的青少年有20多人,在市体育局注册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达270人。”
多年来,武汉采取多种方式建设青少年体育基础阵地,为更多孩子提供专业体育培训服务,扩大参训规模,增加体育人口。市体育局、市教育局联合推出游泳、足球、网球、冰雪项目进校园,其中网球项目在14个城区布局了43所进校园试点学校。
朱振华说:“从2015年开始,网球被纳入武汉市青少年体育夏令营免费培训项目,培训人数从2015年的1000人逐年递增至2023年的2600人,先后共有近13000名青少年接受免费网球技能培训,为促进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讯员提供图(资料图)
武网助燃网球热
“趁着假期专门来看武网,我现在很激动,毕竟好久没在家门口观赏国际顶级网球赛事了。”10月5日中午,在光谷网球中心2号球场外,市民明姗姗激动地说,“我最想看的当然是郑钦文的比赛了,可惜一直没有抢到票。”
今年,郑钦文在一系列国际大赛中的亮眼表现,让武汉的网球热潮持续飙升,自2019年后时隔5年再度恢复举办的武汉网球公开赛,又给这股网球热添了一把火,整座城市的网球运动氛围越来越浓厚。
武网开赛前两日,记者在武汉全民健身中心网球场看到,有不少人在教练的带领下练习网球。该场馆负责人李皓说:“每天早上和晚上,来这里打球和接受培训的人最多,每块场地都爆满。”
在武汉全民健身中心网球场指导学员打球的教练全展昌说:“8月份时,在郑钦文奥运会夺金的第二天,我接到的电话比平时多了一倍,全都是咨询网球培训的。郑钦文在美网和中网持续表现抢眼,再加上武网时隔多年再次举办,激发了更多人关注网球,后期还会有更多人来打球,或者把孩子送来学网球。”
据美团等平台数据显示,7月以来,“网球”搜索量同比增长超六成,网球体验课、培训课等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172%。从2007年就开始从事网球教练工作的全展昌说,武汉网球运动的氛围一直比较浓厚,武汉不但有大批酷爱网球并亲身参与网球运动的市民,培养出了一批网球名将,还有武网这样的高水平赛事,网球文化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深厚印记,“网球之城”已成为武汉的亮丽名片。(长江日报记者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