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7家涉碳企业、机构入驻,中碳登大厦已初步形成“一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圈,推动“环沙湖双碳服务产业带”的发展,武汉已崛起千亿碳产业。
9月23日,武汉市举行“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主题报告会生态环境专场。
逐绿前行,擦亮城市生态底色;护水守蓝,绘就江城发展新篇。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朝辉作主旨报告时介绍,武汉聚焦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
记者获悉,武汉环沙湖产业带形成碳交易等全口径碳产业链条,已成为展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双碳战略成效以及扩大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近年来,武汉市聚焦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把“两个优势转化”拓展为“三个优势转化”,提出把生态禀赋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更多、“含新量”更足、“含碳量”更低。
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 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数据显示,武汉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3年的160天大幅提升至2023年的289天。
张朝辉介绍,“十四五”以来,武汉组织完成大气污染防治项目1000余个,钢铁行业和所有燃煤火电机组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仅烧结机改造一项,2024年上半年节约用电8692万度。”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源环保部环保技术室主任李富智介绍,2018年以来,武钢累计投资达134亿,实施了109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整体施策做好气、水、固废全方位污染治理和节能工作,主要污染排放量下降60%,“现在,公司绿化覆盖率达到35%,处处绿树成荫,成为名副其实的森林钢铁厂。”
近年来,武汉统筹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加快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提档升级,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连续多年优于国家考核要求,达到近20年来最优水平,“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现江城逐浪嬉戏;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实现劣Ⅴ类湖泊数量“清零”。
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队员冷光颖介绍,截至今年6月,武汉市完成1826个长江排污口整治,距离2025年1842个排污口全部整治完成的目标,已达成99%。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武汉地更绿水更清了。”张朝辉介绍,武汉纵深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15个污染地块土壤修复项目,硚口古田片区通过“整体搬迁、一体修复”,从“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
五大行动扮靓江城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即将全线贯通
武汉自古为云梦宝地,江河纵横、湖泊棋布、湿地丰沛,山水形胜,气势磅礴,正所谓“一城秀水半城山”。
《武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明确,实施河湖碧波安澜、山脊绿脉修复、绿色国土提升、诗意田园稻香、湿地花城锦绣等五大行动。
近年来,武汉高标准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青山江滩通过综合整治,从工业码头云集的生产岸线,转型为生态岸线、生活岸线和景观岸线。“位于武汉经开区的万家湖通过实施治理修复,原本堆存电厂粉煤灰的烂泥塘被整治成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河湖,实现‘腾笼换鸟’,东软软件园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筑巢安家’,形成美好环境、高端产业、品质生活的完美融合。”张朝辉描述了武汉扩绿的一个生动画面。
“到2025年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完工后,将为武汉新增改造绿化面积522万平方米。”武汉城市发展集团副总经理赵强介绍,2020年底,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正式启动,围绕长江、汉江岸线396公里,沿江腹地3公里范围,按照防洪保安、生态优先、彰显文化、还江于民等原则,构建“水、岸、滩、堤、城、人”和谐共生的亲水空间,致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示范、长江大保护的样本、世界级滨水空间的典范。截至目前,城发集团已高标准完成八铺街堤、汉阳江滩、洪山江滩、汉阳碧道、江北碧道、江滩闸口改造、杨泗港都市T台、青山湿地一期、南岸嘴江滩公园、硚口碧道等12个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子项工程。
目前,武汉正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57家涉碳企业入驻“中碳登”大厦 武汉崛起千亿级碳产业
今年7月,武汉市举行碳招商推介大会,这是全国首次以“碳”为主题开展的招商活动,会议聚焦双碳技术、新质生产力、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51个项目集中签约,签约总金额达346亿元。
近年来,武汉积极响应国家省市战略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国碳市场的“数据中枢”——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和结算中心落户武汉。
“中碳登”成立以来,服务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迅速增长,业务规模位居全球首位。 2022年,武昌区成功获批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推动建成华中首个碳普惠运营平台,打造全国首个碳金融碳交易创新楼宇——中碳登大厦。
据介绍,全国首个双碳产业特色楼宇“中碳登”大厦,已吸引57家涉碳机构和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一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圈。
“武汉环沙湖产业带形成碳交易、碳评级、碳认证、碳核算、碳资产管理、碳普惠、碳教育的全口径碳产业链条,已成为展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双碳’战略成效以及扩大对外开放的新窗口。”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市场总监张京念说,武汉已崛起千亿碳产业,今后将持续助力湖北形成超5000亿规模的低碳产业集群。
武汉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7.5%。
在全国首创长江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生态补偿机制
报告显示,武汉在全国首创长江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生态补偿机制,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跨市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先后与孝感、随州、仙桃等8个城市签订了流域生态补偿协议。
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生态研究室主任沙茜以江夏灵山的“绿色转身”为案例,讲述了武汉推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计算,让绿水青山的价值可感可知可测的创新探索。
“十年间,灵山的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从2013年的51.8%到2023年的63.4%;2023年调查记录到各种动植物水生物种共64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7种。”沙茜介绍,今年5月,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江夏区灵山矿区经过生态修复治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达到2.58亿元,十年间增长一倍多。从昔日伤痕累累的废弃矿山到现如今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地,灵山的蝶变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从1个人到21000人,从1个机构到110家团队。壮大的是队伍,不变的是初心。”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召集人柯志强,讲述了武汉发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
20多年来,柯志强创办“绿色江城”环保社会组织,招募环保志愿者开展湖泊河流巡护调查、湖泊清洁日等水资源巡查保护行动。2020年,在相关部门的统筹下,柯志强协助组建成立了“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如今,总队较为活跃的生态环境志愿团队已发展到110多家,经常性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达2.1万余人,志愿者们活跃在武汉“山、水、林、田、湖、草、鸟、湿地”的各个角落。
“武汉提出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是一个很好的创举和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认为,武汉深刻认识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及其不可估量的价值,将生态资源优势与科教人才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并列为三大核心优势,在发展战略上突出生态建设的核心地位,这在国内城市并不多见,很具有独特性和前瞻性,意义重大而深远。(记者 李庆 通讯员 向智 韩珊 张珂 李建华 实习生 谭锦龙 摄影记者 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