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智能焊接机器人为“一带一路”项目奔忙 中建钢构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2月17日,中法生态城中建钢构武汉厂,智能地轨焊接机器人正在作业。长江日报记者张衡 摄
2月17日,大年初八,中法生态城中建钢构武汉厂,还未走进车间,就听到“嗞、嗞、嗞……”的电焊声响,车间里蓝光四射,焊花飞溅。
今年42岁的张诚飞身穿灰色工服,头顶蓝色安全帽,防尘面罩遮掩着口鼻,立于一台电脑控制器前,指挥着4台焊接机械臂对两根各长8米的钢结构进行焊接。“以前我就一把焊枪,现在我可有4把。”
张诚飞大年初四就已回到工作岗位上。大年初六,工厂近600名一线工人都已回到工作岗位。目前在产的项目不仅有郑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国内工程,还有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重点项目。
2023年6月,张诚飞将手中的焊枪换成了电脑控制器。他也从一名焊工转为机器人操作工。谈起“新搭档”智能地轨焊接机器人,这位干了16年的老焊工赞不绝口。
“它配备线激光识别系统,我们只用在电脑上输入构件的长、宽、厚度等信息,只需一键启动,机器人不仅能自动识别构件焊缝的起始位置,还能自动匹配参数,全程自动焊接。”张诚飞说,焊工蹲久了,需要起身活动下筋骨,这家伙可不知疲惫,能连续工作24小时。
与智能地轨焊接机器人接触的8个月里,张诚飞逐渐摸清了“新搭档”的脾气,见证了它的成长。起初,这个“新搭档”娇气,操作系统时不时报故障“罢工”。张诚飞问专家、看说明,买来专业书籍学原理。摸清机器人性子后,他开始尝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渐渐地一人一机越来越默契,故障越来越少。
目前,智能地轨焊接机器人最高可焊接40毫米厚度的钢构,12层焊道。“焊缝均匀美观,一点不输我们老焊工。”
智能地轨焊接机器人是中建钢构武汉厂近年来自研的众多智能化设备之一。近年来,该工厂在行业首创激光除锈,引入柔性分拣搬运,效率提升50%,能耗降低70%。工厂还研发了以智能喷涂生产线、三维视觉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等20余项关键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生产线,攻克了35项制造工艺,仅国家专利就有67项。不久前,该工厂入围2023年度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
智能化、数字化等创新技术应用让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建钢构武汉厂厂长左毅说,2023年工厂产量完成15万吨,今年目标是16万吨,当前订单处于饱满状态,一季度工厂预计将有4万多吨制造任务,目前订单储备量达到11万吨,而且还在持续增长。(记者张衡 通讯员周雄 李博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