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变化 实现个人理想——外籍人士分享“我在武汉这些年”
来源:新华网  |  2023-12-12 09:52:23

见证中国变化 实现个人理想——外籍人士分享“我在武汉这些年”

武汉理工大学孟加拉国籍教授加力布分享自己与武汉的故事。新华社发(陈亮摄)

  新华社武汉12月10日电(记者乐文婉)回望在中国生活的21年,武汉理工大学孟加拉国籍教授加力布感慨,是三支笔串起了他与中国的缘分。

  “第一支笔是‘中华牌’铅笔——我的第一支铅笔。当时,我觉得这个国家应该很文明,因为不少学习用品都是中国产的。”40岁的加力布说,“第二支笔是马良的神笔。马良用画笔造福老百姓的故事,给年幼的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开始向往这个思维活跃的国家。”

  2002年,高中毕业的加力布获得公派留学机会,来到武汉理工大学求学。博士后出站后,他留校任教,如今已是跨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负责区域国别、跨文化交流等课程。

  “第三支笔便是我手中的粉笔。中国培养了我,现在我正培养更多的中国年轻人。”加力布说。

  21年来,加力布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见证了武汉在基础设施与交通方面的巨变,也在做义工与志愿者的经历中,目睹了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这些变化让他对中国的发展密码产生兴趣,原本学习经济学的加力布在博士阶段转而学起马克思主义。“我来自发展中国家,了解经济学,也了解中国的发展历史与政策,能更好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加力布说。

见证中国变化 实现个人理想——外籍人士分享“我在武汉这些年”

武汉长江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校长克里斯托弗·雷姆分享自己与武汉的故事。新华社发(陈亮摄)

  外籍人士“家在武汉”故事分享会日前在武汉国际传播中心举行。来自美国、法国、韩国、巴西、孟加拉国、加蓬的外籍人士分享了他们扎根武汉、蓬勃发展的故事。外国驻武汉机构代表、在汉高校的留学生及相关部门代表约150人在现场聆听、交流了自己与武汉的故事。

  伴湖而生、因水而兴的武汉拥有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10个湿地公园、165条河流和166个湖泊,有“百湖之市”的美誉。“推门见绿”的生活让来自美国的武汉长江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校长克里斯托弗·雷姆十分惊喜。

  在美国乡村长大的雷姆坦言,最初得知要搬到这么大的城市工作时,他一度有些害怕。“但武汉很好地平衡了城市与自然,这里既有大都市的繁忙,也很轻松就能够接触到大自然。”

  2003年,武汉长江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成立,成为武汉第一所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我们学校服务在武汉工作且想要接受西式教育的外籍人员的子女。过去20年,我们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离不开武汉的繁荣发展。”雷姆说。近年来,随着武汉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武汉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已增加至5所。

  在武汉生活四年的雷姆,如今中文名字是“任安武”,有“在武汉安居乐业”之意。工作之余,他会走进体育场,作为粉丝为武汉三镇队欢呼呐喊;会走街串巷尝试地方特色美食;也会与家人一起,打卡各地景点。

见证中国变化 实现个人理想——外籍人士分享“我在武汉这些年”

武汉瀚盛光华文化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任途分享自己与武汉的故事。新华社发(陈亮摄)

  2012年4月,为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武汉市政府正式启动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涉及政府公共信息发布、出入境管理、外籍人士子女就学、涉外医疗服务、涉外社会保障、外籍人士在汉生活指南等16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在“家在武汉”工程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华中科技大学巴西籍博士任途得以留在武汉开启创业之路。“我没有出生在这里,却选择长期生活在这里,武汉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任途说。

  2013年,任途与合伙人决定在武汉投身国际教育领域创业。“企业孵化初期,我们也遇到不少困难,好在每次我们向政府相关部门咨询政策或寻求帮助时,总能得到热心的回复。”如今,任途在武汉瀚盛光华文化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执行董事,负责海外业务,其所在公司的发展蒸蒸日上。

见证中国变化 实现个人理想——外籍人士分享“我在武汉这些年”

图为外籍人士“家在武汉”故事分享会现场。新华社发(陈亮摄)

  据武汉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专职副会长王祥胜介绍,“家在武汉”工程实施十多年来,在营造外籍人士良好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提升武汉国际化水平的重要载体。“今后,我们将广泛听取外籍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更加深入实施这一工程,不断拓展活动领域,吸引更多外籍人士参与,让大家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家’的感觉。”

编辑:李燕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