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业减碳发展增绿美丽武汉“含绿量”更高 “含金量”更足
江夏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是武汉首个矿山主题景区,经过三年多时间的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如今变成了武汉新晋的“网红打卡地”,被誉为武汉版的“稻城亚丁”。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生态环保工作,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10月8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举行,推动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武汉,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武汉篇章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
47个劣Ⅴ类湖泊实现清零,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在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中,武汉坚定不移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响亮乐章在武汉上空持久回响。
■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砂场林立的杂乱岸线变身江滩公园
武汉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武汉重任在肩、担当作为。
“以前,这里满眼都是砂堆、旧房,现在变成了漂亮的江滩公园。”今年“双节”黄金周,武昌江滩五期园区游人如织。说起这里的变化,家住铁机路的市民杨先生欣慰不已。
由于历史原因,这里曾经船厂、港口、码头、砂场林立,砂石料四处堆积。
拆、迁、清。2016年起,武昌区对这片江滩开启了环境综合整治。经过不懈努力,11个码头、9个砂场、50万吨砂石清理完毕。随后,武昌江滩五期建设就地启动,将堤岸改造成自然缓坡,营造出“舒适开阔、自然生态”的风景。
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武汉完成88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长江汉江沿线码头由原来的580余个缩减为188个,364个沿江堆沙场全部取缔,腾退岸线47公里,复绿岸线788万余平方米,“两江四岸”造林2.14万亩。
长江两岸绿意盎然、生机勃发。长江武汉段水质连续3年优于国家考核目标,稳定保持在Ⅱ类,达到近20年来最优水平。
你送清水,我“致谢”。6月1日,位于通顺河下游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代表武汉市将300万元生态补偿金交给上游的仙桃市。这是湖北省第一笔到位的长江一级支流跨市生态补偿资金。
2022年5月,武汉与仙桃签署通顺河生态补偿协议,按照“谁超标、谁赔付,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实施上下游“双向生态补偿”——如果上游来水水质优于目标值,下游向上游给予生态补偿金;如果上游来水水质劣于目标值,则上游向下游补偿。
今年1月,武汉市与孝感市、随州市签署《府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3个国控断面水质监控上游来水水质情况。
一个河湖一个目标,共同保护不分你我。武汉深入推进河湖治理跨市联动,让河湖治理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高效有力。
■ 煤炭消耗持续下降
绿色制造比例不断上升
2022年,武汉市煤炭消费总量2295万吨,比2020年减少105万吨,下降2.8个百分点;占全市能源消耗比重为32.4%,下降2.8%。
近年来,武汉努力实现产业“减碳”、发展“增绿”,绿色日益成为这座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3月24日,工信部公布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11家武汉企业入选,分布在食品、汽车、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
绿色制造也称为环境意识制造、面向环境的制造等,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近年来,武汉探索推进“绿色先锋企业”并出台惠企鼓励政策,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把好高质量发展“入口关”,武汉推动钢铁、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武钢有限2022年吨钢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5.73%,中韩石化万元产值能耗下降8%。
持续推进能源结构优化,武汉大力推进煤炭减量替代,积极发展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实现各类能源互补互济和协调优化。
稳步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的有效途径。武汉积极引进“中碳登”、中碳科技等头部企业,100多家涉碳服务企业、机构落户,初步形成碳交易结算、碳资产管理服务产业链条。
■ 持续“无废城市”建设
探索建设小微企业危废集运中心
在东风鸿泰资源循环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拆解一台新能源汽车上的锂电池,替换掉一辆叉车上的铅酸蓄电池。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与铅酸蓄电池相比,锂电池使用或报废时不含有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和物质,更环保,还可以回收利用。
类似于动力电池这样的固体废物存在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而建设“无废城市”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降至最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
2022年4月,武汉入选国家第二批“无废城市”建设名单。随后,发布《武汉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聚焦固体废物的产生、转移、利用、处置等环节,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大力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努力探索形成超大城市固体废物治理新模式。
近日,一辆危废转运车驶入武汉高科医疗器械制造园,停在货运电梯前,几名工作人员乘坐电梯,来到一家药企的危废暂存间,与该企业安环部负责人进行危险废物的交接、收集,完成转运工作。“这可给我们解决了大麻烦。”看着一袋袋被运上危废车的危险废物,该药企环境负责人长舒一口气。
为了解决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难题,打通危废管理“最后一公里”,东湖高新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项目,建设小微企业危废集运中心。自2023年4月试点项目开始转运以来,已在东湖高新区范围内签订了近百家委托收集协议,并提供危废收集转移服务,实现聚集小散、化零为整,改变小微产废企业“自寻出路、分别转运”的传统路径。
■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
“矿石秃山”蝶变生态文化旅游区
每修复一处湿地、建设一块绿地、新增一片树林,都是建设美丽武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一步。
轻风吹拂,花枝摇曳,初秋的江夏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内缤纷遍野。“我们种植了美人樱、金盏菊、百日菊等花卉共计500亩,让市民能在这片生态美景中惬意徜徉。”景区运营方负责人介绍道。
江夏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位于江夏区乌龙泉街道灵山村,今年4月正式开园,是江夏首个矿山主题景区。
然而,以前的灵山并非眼前这般。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建有大大小小采石场二三十家。长年开山采石,灵山山体塌滑、危岩耸立、矿坑深陷、水土流失,地质安全隐患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2019年启动灵山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工作,采取治理复垦为模式的生态修复,完成危岩清除、山体锚固、削坡整形、路网分布、挂网喷播、乔灌移种等工程,修复后矿区地质生态环境彻底改变,土地质量达标,配套设施齐全,生态作物和四季花卉植物丰沛,矿山生态公园景观得以形成。
武汉着力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近年来,武汉打好“组合拳”,以“保护修复利用”三位一体打造亮点项目。其中,中法半岛小镇生态涵养示范带成为黑翅长脚鹬、粗梗水蕨等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龙阳湖公园探索“大湖+”生态融合发展新模式,水质提升至V类,建立首个以生态为核心的健康主题公园。
当前,武汉全市上下坚定信心、直面问题,锲而不舍、久久为功,锚定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先行城市等目标,努力推动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记者宋磊 金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