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总体定位,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持续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8月3日召开的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体会议上,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要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
生态名片越来越多
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青山江滩美如画》城市摄影队 韩昶光 摄于青山江滩
夏日的武汉,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武汉因水而美,因水而居,因水而兴。近年来,市水务局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结合职能职责,纵深推进流域水环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武汉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利介绍。
通过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流域综合治理守牢安全底线,武汉努力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据统计,市水务局不断探索推进流域河湖长制,组织实施水环境系统治理20项专项行动;同时推进“一流域一策”,全市河湖水质稳步改善,其中,东湖作为全国第一批17个示范建设河湖高分通过国家验收。
26座初雨调蓄池建成投运,建成南湖、湖溪河、机场河等溢流污染处理设施,高标准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规划建设,目前,武汉已建成总长80公里、总面积830万平方米的滨水空间生态。
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再到“国际湿地城市”,武汉的生态名片越来越多,市民的绿色生活也更丰富多彩。
“全会报告指出,在发展当中抓保护,在保护当中求发展,指明了我们创新发展的新路子。”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吴俊勤介绍,近年来,全市园林林业部门建设东湖绿道、后官湖公园、杜公湖湿地公园,修复破损山体,建设森林公园,把东湖和各大湖泊、山体这些“珍珠”通过绿道串联起来,串珠成链、织链成网,这就是践行报告提出来的创新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目前,全市各类公园已达860个,绿道总里程达2275公里。
汉江之畔的蔡甸,拥有沉湖国际重要湿地和九真山、嵩阳山两大国家级森林公园,28个重点湖泊和近百座山体,构成武汉近郊最大生态“绿肺”。
如今,一座“生态新城”正在崛起,这里正在建设中法生态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先行区,利用法国“生物多样性”湖泊治理先进理念技术和法开署贷款,推进什湖水系生态治理,推动近零碳城镇试点项目建设,中法城江河湖连通、山水城相融的共生格局逐步显现。
目前,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连续3年优于国考目标,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东风自动驾驶车辆在经开区道路上以无人驾驶的方式行驶。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2021年2月启动建设的光谷科创大走廊,正在将一张“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都市圈,孵化在武汉、加速在都市圈,头部在武汉、配套在都市圈,链主在武汉、链条在都市圈”蓝图不断变成实景。
这个科技创新和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全新模式,为武汉“独树一帜”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武汉牢记嘱托,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优势。
2021年,“中碳登”入驻武昌中北路碳汇大厦。
两年来,武昌区出台全国首个碳金融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获批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一批“双碳”产业链企业成功落地,一个立足全省、服务华中、辐射全国的低碳产业示范区、碳金融集聚区正在加紧建设。
在大力推进“双碳”产业的同时,武昌区还以北斗应用、软件服务等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数字经济。
“武昌区积极融入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在高起点上保持强劲动力、实现持续增长。”武昌区委书记余松介绍,2022年,武昌区发布了加快数字科创产业发展的“黄鹤楼星空”计划,规划布局了“一谷一廊多带”数创空间,设立50亿元科创母基金,助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目前,武昌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52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1家。
医疗资源丰富的硚口区,则把高质量发展的着眼点瞄准在大健康产业。
“硚口区持续打造高投创慧大健康产业园、环同济大健康产业园、同心大健康产业园、同济现代精准医学中心四大核心园区,将国内外大健康产业‘上下游’聚集到园区‘上下楼’。”硚口区委书记周耕说。
近年,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在硚口区设立分支机构,区内聚集各类医疗服务实体4000余家……
硚口古田片区,矗立着全市首个大健康产业高端甲级写字楼——高投创慧大健康产业园,拥有全国首家医疗技术交易转换平台——中国技术交易所医疗技术转化中心。中心累计技术交易额突破亿元。
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等优势产业,以及人工智能、网络安全、航空航天、北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武汉目前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7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19个。
推进工业企业加快绿色化改造,27家企业成功创建国家绿色工厂,2022年全市单位GDP能耗较2016年下降23.9%。
做强市域、引领省域、带动区域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5月22日15时15分,1.2万吨级国际海轮“长越1”从韩国釜山港抵达阳逻港,这是武汉对外开放以来首次入境万吨海轮,也是汉亚航线第三艘直达船成功首航。记者刘斌 摄
今年6月,武汉新城中轴线十大标志性项目正式启动建设。
武汉新城被明确为武鄂黄黄的城市中心,其中心片区约50平方公里范围内,将聚集40万左右人口,形成向湖而生、站城景融合的新城中心启动区。
2022年底,《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这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都市圈规划之后,国家批复的第7个都市圈规划。
做强市域、引领省域、带动区域,武汉发挥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作用,不断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引领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武汉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由2016年的9000万吨、113万TEU增长至2022年的17034万吨、270万TEU,进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邹耘说。
邹耘介绍,围绕基础设施建设,长江航道“645工程”武汉至安庆段、汉江航道一至三期整治工程完工,阳逻国际港集装箱水铁联运二期、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海关集中查验中心投入运营。围绕黄金水道辐射能级,组建“武汉—上海集装箱联合服务中心”,常态化运营“中三角”省际集装箱公共班轮,开通武汉至日本、韩国、俄罗斯集装箱近洋直航航线等。围绕岸线码头治理长效管控,集约利用港口岸线资源,提高港口岸线使用准入标准,推动船舶防污设备、岸电应用,提高船舶主动交付污染物积极性,推动船舶污染防治长效运行。
截至目前,武汉市成功入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武汉港铁水、水水中转占比达50%以上,铁水联运量年均增幅15%以上。
通过深化与黄冈跨区域的流域协同治理,新洲区努力确保江河安澜、清水东流,以航运航天两大国家战略为引领,积极融入武汉都市圈。
在东西湖,通过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2021年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中欧班列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逐步成为华中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
如今,长江经济带武汉段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书写了长江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武汉篇章。
(长江日报记者蔡欣星 杨蔚 杨丝涵 舒筱 徐丹 通讯员孙姝 吕作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