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贤胜,大成武昌。这座有着1800年历史的武昌古城依水而兴,因水而美。
人水相依,和谐武昌。这座拥有众多美丽河湖的城区,在江风湖韵的大武汉独树一帜。
治水兴城,数字赋能。近年来,武汉市武昌区搭建“武昌区智慧水务信息平台”,打造智慧水务场景,打好城市内涝防御保卫战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牢牢守住“水安全”与“水环境”的绿色发展底线,推动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防汛排涝 保障水安全
辖区内新老城区交融的复杂环境,无疑是对武昌区防渍排涝治理工作的考验。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暴雨天气频发,也对治理城市防渍排涝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排水管网很复杂,在地下就像一个纵横交错的迷宫。”2017年以来,武昌区分两期推进智慧水务建设,一期进行排水管网详查和隐患排查,用两年时间排查了2250公里管道,并将材质、标高、管径、流向、雨污水和GIS坐标等管道属性进行数据库整编,全区排水管网实现“一张图”智能化管理,为后期持续更新奠定基础。
二期则重点建设武昌区智慧水务信息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构建长效治理测控一体化监控体系,全面提升水务精细化管理及科学化决策能力。
据了解,武昌区智慧水务信息平台主要基于物联感知设备自动采集管网流量、河湖水位等水雨情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实时传输给信息平台,在武昌区大数据中心的统筹指导下,依托武昌区数字底座,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空间信息技术,高效完成海量监测数据的分析、预测、决策以及数据的可视化和动态实时发布。汛期可结合智慧水务信息平台监测数据,科学开展水系调度,及时开启闸门泵站,应急处置险情渍情。
目前,该智慧场景针对长江隧道口、紫阳湖公园、水果湖高中等低洼易涝点位,完成120余个前端物联感知设备安装,实时数据已在“水务一张图”监测预警系统上线。
“今年以来,武昌区共应对9次暴雨级别以上强降雨,主次干道没有出现明显积水,情况良好。”武昌区水务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昌区智慧水务信息平台已接入武昌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平时”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监测分析城市运行态势和分发处置;“战时”发挥综合调度中心作用,开展重大事件的综合指挥调度。
绿色治理 保护水环境
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既要城市不内涝,又要最大限度保护水体,是武昌区智慧水务工作的重头戏。
“雨水上洗天、下洗地、中间洗空气,属于外部污染源,如果不经处理就排入水体,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的隐患。但遇到汛期,雨水不及时排放又会存在内涝的风险。”武昌区水务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力争在“水安全”与“水环境”中找到平衡点,确保城市不内涝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护水体水质,武昌区智慧水务信息平台通过探索强降雨期间闸口精准调度,确保城市正常“代谢”,充分保护水环境。
据了解,武昌区智慧水务信息平台利用武汉市开展流域数字孪生试点建设的契机,通过智慧水务管网在线监测分析及日常管理调度经验积累,组织专业团队研究制定水果湖闸、武泰闸等关键节点的精细化启闭调度方案,尽可能减少开闸排涝对水体水质污染。与此同时,该平台开展河湖港渠水体监测,实现了辖区6个湖泊、4个港渠的水位监测全覆盖,并对沙湖、水果湖、楚河、紫阳湖、沙湖港等5个重点水体水质进行在线监测。
这些城市运行重点数据实时汇聚到武昌区大数据中心,依托市级城市信息模型“一张图”,建成区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支撑城市运行监测、分析、研判,既有效掌握各个水体水质动态变化趋势,确保水生态环境稳定,同时也为城市运行灵敏感知提供数据基础,为开展“一网统管”提供坚实数据底座。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目前,武昌区成为武汉中心城区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辖区6个湖泊整体达到优良(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湖泊水质创历年来最优。
“水是城市的血液,它的循环畅通决定了武昌这座千年古城是否健康绿色发展。”武昌区水务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昌区智慧水务信息平台智慧场景助力守护好千年古城“地下生命线”,全面推进全区水务建设发展,实现数字化精准治理,建设幸福河湖,实现生态美与经济强共荣共生,为构建特色滨水生态城市作出突出贡献。(文 查敉程 李琦 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