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千亿 实现领跑 湖北千行百业参“北斗”
来源:湖北日报  |  2023-07-04 09:22:58

  5月17日,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北斗,星耀苍穹!

  随着北斗系统的广泛应用,如何推进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创北斗全球服务的新时代,既是业内人士的广泛共识,也是国人的热切期盼。

  当前,北斗系统规模应用进入了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纵观国内,开足马力的北斗系统所带来的高精度位置服务,已深度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应用突破口不断地涌现,需求持续释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都在加速发展北斗产业。

  放眼全球,作为中国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北斗系统已在全世界一半以上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然而,卫星导航领域的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北斗系统规模应用国际化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存在巨大挑战。

  面对北斗系统带来“太空风口”,湖北当如何发挥优势、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实现“领跑”,书写新时代北斗产业的“湖北答卷”?

  突破性发展北斗产业,湖北具有独特优势。作为亚洲测绘之都的湖北,是国内北斗产业的最早发源地和产业应用聚集地之一。这里有国际领先的基础研究、国内顶级的领军人才、全国一流的高能级平台,也有国内第一雁阵的产业集群。

  作为全国第一个把北斗产业作为本省优势产业进行突破性发展的省份,《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培育光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命健康产业、高端装备产业、北斗产业等世界级产业集群。《湖北省突破性发展北斗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末,产业规模要努力实现1000亿元。

  基础研究国际领先 技术创新全国前列

  在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已把北斗的定位精度做到了1毫米级别。这是卫星定位技术的极限精度,被国际组织公认为世界第一。

  这意味着,如果你使用北斗导航,哪怕在世界上最复杂的道路上,也不用担心会开错车道、错过出口;长江上的桥、黄河上的坝、海洋里的隧道、沙漠里的水渠,哪怕发生1毫米的形变,都会被相关北斗高精度技术监测到。

  依托这一技术,湖北已经成为世界级北斗产业聚集地。在武汉车谷,通过北斗实现车辆自动驾驶和亚米级定位;在武汉光谷,北斗导航产业链相关企业数量已达730多家,它们在北斗的星光下,在湖北厚实的科技土壤里茁壮成长。

  高质量发展北斗产业,湖北理应当仁不让。

  湖北在测绘、遥感、北斗导航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6月25日,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发布《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专利导航报告》显示,湖北省北斗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拥有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珞珈实验室等50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军工程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测绘、遥感、北斗等领域,学校建设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武汉大学遥感技术学科排名位居全球第一。

  湖北人才资源优势显著,拥有李德仁、刘经南等8位院士引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依托国内顶级高校和科研院所,背靠国家级平台,湖北北斗产业已形成了包括上游地球空间信息数据获取、中游数据处理加工与运营服务、下游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等在内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

  “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武汉大学北斗团队领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教授介绍,目前,世界上同时提供精准时间、精准位置技术的,只有北斗(中国)、GPS(美国)、GLONASS(俄罗斯)、伽利略(欧盟)这样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充分表现了后发优势,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且在部分领域已经领跑全球,其领跑优势表现在精度高、功能多,不仅拥有导航、定位、授时这三个所有定位系统都有的基础性功能,可向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等7类服务,还在所有天上卫星之间,有通信和相互测距功能,以及覆盖全球的星地双向短报文通信。

  现在,在沙特阿拉伯、黎巴嫩以及非洲,北斗为当地地理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建设、沙漠中精确定位等重要领域提供支持。合作共赢的北斗种子已经播撒在“一带一路”国家,兼容开放的北斗标准,也成功写入国际组织。

  “北斗”远在天外 应用近在身边

  夏季地质灾害多发,由梦芯科技自主研发的芯片已装载到600多套安全监测设备中,守护在湖北、广西、内蒙古等地的水坝、高速公路、矿山旁。

  梦芯科技事业部总经理张践介绍,地质灾害往往难以事先准确预报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和强度,基于北斗系统的梦芯高精度定位方案,能够对地质灾害隐患,特别是滑坡、泥石流等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进行低成本、便捷、长期、自动化的监测,并及时将灾害发生的实时状况反映到相关管理部门。

  2014年,国际一流卫星导航技术专家韩绍伟受邀来到光谷,创立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启动北斗导航芯片研发。2015年11月,中国首款采用40纳米工艺量产的基带射频一体化SoC芯片在武汉诞生。这枚芯片也填补了湖北省北斗产业“无芯”的空白。它不仅支持北斗,还兼容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此后,梦芯“启梦”系列芯片相继面世,防止儿童、老人出行走失,实时监控汽车速度、轨迹,监测桥梁位置变化,作为卫星导航定位产品的核心部件,率先实现对北斗三号卫星信号的支持。

  梦芯的发展是湖北北斗产业链相关企业创新之路的缩影。在湖北,北斗系统已全面服务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等行业,加速融入电力、金融、通信等基础设施,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升级,广泛进入民生领域。

  如今,一批湖北科技创新企业接力追“星”,向世界亮出中国精度,让北斗“星耀全球”。广袤田野里,由依迅北斗生产的无人驾驶拖拉机、自动驾驶插秧机、播种无人机大显身手;神农架林区,巡护员手持“北斗巡护终端”,随时随地传输动植物数据、及时处理森林火灾等突发情况;南美哥斯达黎加的香蕉林场里,武汉际上导航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激光雷达正在巡视植被;在欧洲一些城市,中移物联的管道机器人正在巡检排水管网……

  北斗产业前景广阔,但前行之路并非坦途。

  “相比北京、上海,目前,湖北北斗产业最缺乏的是龙头企业。”刘经南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湖北集聚了相关领域顶尖的科学家团队,理论水平高,具备技术基础,但需要资本支持,通过技术来推动市场。如武汉大学自己研发的芯片性能高(原子钟)没有量产,现在需要资本敢投。

  很多投资人认为北斗产业太过“高大上”,不敢投资。刘经南说,希望政府部门作为第一批投资人,打消资本的顾虑,支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通过资本支持+技术推动,才能推动北斗产业的整体发展,“北斗+5G赋能各行各业,北斗的应用只局限于想象力,请相信我们科学家,我们能建设一个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北斗综合时空位置服务体系。”他真挚地呼吁。

  抢抓“太空风口” 建设世界级集群

  4月26日,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超过12亿台(套),超过79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4.7万艘船舶、4万辆邮政快递干线车辆应用北斗系统,搭载国产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的共享单车投放量突破500万辆。中国北斗正提供稳健的位置服务,为千行百业保驾护航。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秘书长、北斗时空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冬航表示,根据北斗时空技术研究院统计,2022年,北斗产业的五大区域实现综合产值约3778亿元,在全国总体产值中占比高达75.44%。其中,京津冀地区综合产值达到1048亿元,珠三角地区综合产值达到1028亿元,长三角地区综合产值达769亿元,华中地区综合产值达到497亿元,西部地区综合产值达到436亿元。

  当下,我国北斗系统应用正从基础建设转向发展产业、从推广导航技术转向“北斗+”赋能关联产业、从典型示范转向体系化推进。

  面对“太空风口”的机遇与挑战,湖北蹄疾步稳,合力推进,奔向发展高地。

  《湖北省突破性发展北斗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提出,通过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规模化场景应用、产业链补链强链、市场主体培育壮大、产业发展生态重构、高端人才引进服务等六大工程,到2025年,着力把湖北打造成为全球北斗高端人才集聚地、全国北斗原始创新策源地、全国北斗规模化应用先行地和全国北斗产业发展高地。实现北斗产业规模“一年强基、两年加速、三年突破”,力争2023年达到650亿元、2024年达到800亿元、2025年达到1000亿元,“十四五”末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达10%以上。

  湖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集成技术、人才、资金、市场要素,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形成“技术+企业+资本”特色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跨越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如核心技术攻关方面,3项国家攻关任务同时进行;规模化应用方面,今年1—4月共推广北斗终端近10万套;金融人才政策支持方面,完成了20亿元北斗母基金和2只子基金注册,设立人才股权激励基金为3家北斗企业52名高端人才提供股权激励融资近4000万元;同时,加快推进总投资100亿元的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二期)建设,打造湖北北斗企业“航母”,力争年内完成1—2家北斗企业上市。

  这位负责人说,下一步,湖北将聚焦北斗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关键节点,进一步研究制定创新举措和政策措施,助推湖北省北斗产业突破性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北斗产业集群。(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田佩雯)

编辑:李燕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