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湖热气球嘉年华活动现场。通讯员田勇 供图
围绕湖泊打造创新地带,正成为城市探索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样本。长三角环太湖地区的多座城市正协同打造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其中苏州提出打造“世界级创新湖区”,也有由企业发起的湖区建设,如华为东莞总部松山湖基地等。
而在内陆地区,瞄准“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等目标定位的武汉新城,正在加速推进建设。
■ 创新湖区始于长三角地区
是区域一体化推进的结果
1990年,钱学森首先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是在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赵守谅认为,创新湖区是一种可以很好促进、激发创新活动的空间载体,提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山水城市的提法一脉相承,但又有特殊之处。
他认为,湖泊、湿地在今天如此受到关注,更多是区域一体化推进的结果。当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受限,需要打破行政边界,那么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湖泊湿地就成为发展的新载体,例如环太湖区域、武汉新城等。
“我国的创新湖区和世界相比,有很大乃至本质区别。”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认为,与欧美一些借助河流湖泊区域自然而然形成的科技城、创新区域相比,我国创新湖区主要是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的产物。
刘士林认为中国的创新湖区主要肇始于长三角区域。2021年5月,浙江嘉兴、湖州,上海嘉定、青浦,江苏苏州、无锡、常州,安徽宣城等环太湖城市签订《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谈到,“创新湖区”在我国,更多强调通过政府来整合力量、开展科技联合攻关,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在这点上走在前列。
■ 风景宜人的城市和区域
更能吸引创新人才
水孕育着生命,展现着灵动、生机和活力。中国城镇化的下半场,创新湖区是否将重塑人们对城市的想象?
多年来,规划学科、地理学科等领域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品质、优良的公共空间对创新活动可以起到关键作用。“美丽风景也是美丽经济,创新湖区的打造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新的发动机。”在赵守谅看来,科技时代也是更重视生态文明的时代。例如,在吸引人才方面,风景宜人的城市和区域更加成为创新人才理想的栖居地。
这些现象和研究都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也是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体现。赵守谅认为,创新湖区是城市和湖泊关系的一种重塑——过去规模扩张背景下,湖泊面积缩小、受到过度污染,而现在更追求质量性增长的背景下,很多城市对湖泊以及周边用地的开发强度明显降低,对湖泊的保护力度增大。
“创新活动将不仅仅在实验室、办公室里进行,很多会在野外、在湖光山色中进行,这些会成为创新最好的场景。”曾刚认为,创新湖区在改造城市,未来会成为更多人向往的一种生活、生产方式。
他同时提出,水是一座城市的活力所在,良好的水质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多元化的享受。更为重要的是,水能汇集创新要素,是代表城市未来发展的希望。
■ 以武汉新城建设为契机
带动都市圈跨地域联合研发协同创新
今年2月,《武汉新城规划》正式发布,提出武汉新城将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国科创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
武汉新城位于武鄂黄黄地理中心,管控范围拓展至梁子湖区域,规划面积约1689平方公里。在规划范围内,湖泊湿地资源丰富,包括梁子湖、严西湖、五四湖、红莲湖等。其中,梁子湖水面面积为227平方公里,是武汉东湖的近7倍。有专家表示,在中西部地区,很难有新城能够拥有如此大面积的湖水。
2022年,武汉成功举办《湿地公约》第14届缔约方大会,并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成为全球获此殊荣的唯一人口过千万城市。武汉境内江河纵横、百湖密布,拥有165条河流、166个湖泊,是全球同纬度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湖泊型湿地的典型代表。
专家认为,在打造创新湖区的大趋势下,武汉的生态禀赋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具备了将其转换为创新发展优势的坚实基础。
创新湖区是新概念,也是新实验。刘士林认为,武汉新城应当积极构建生态产业、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业相互补充、互为整体的湖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探索有利于湖区创新发展的政策、机制与营商环境。
赵守谅认为,首先要把创新湖区作为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的重要战略抓手,与武汉都市圈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在保护好梁子湖水域的前提下,推进山体的生态修复。再次,根据湖泊生态承载能力调整优化创新湖区的产业结构布局,实现科技产业人口和城市的融合。最后,在战略规划上做到各城市协同,实现制度创新、交通互联以及区域文化认同。
曾刚认为,要将武汉新城打造成“两高地、两中心、一样板”,在规划上要有更高的要求、更大的协同空间,不然难以完美展现多区域联动、规模集聚等效应。
“要以武汉新城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激活昔日大武汉博大包容精神,彰显新武汉跨地域联合研发、协同创新的大局意识,展示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崛起脊梁的责任担当。”曾刚认为,近些年,武汉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要更好发挥销售大市场、科研大成果优势,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新机制,真正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记者常少华 吴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