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为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有效保护丹江口库区水质和水生态安全,“十二五”以来,该市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38.89亿元,全面加强丹江口库区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工作。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来,丹江口市已实现安全稳定调水8周年,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560亿立方米,惠及24个大(中)城市和130多个县(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8500万。
全域强化生态建设,全力以赴保生态。全域实施绿化造林。该市加大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力度,对库区临水1公里范围内实行永久性保护,在全市范围内禁止林木采伐,累计封山育林270万亩、营造林65万余亩、建成库周生态隔离带10.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5.7%。全域加强环境治理。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开展了“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改”“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护水行动。该市建设了环境监控中心,建成重点污染源视频监管信息平台。对15家涉水国控重点监控企业、14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实行实时在线监测。对辖区内官山河、浪河、沙沟河等重点流域、重点水域开展全面深度治理,丹江口库区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国家标准Ⅱ类以上,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有106项达到Ⅰ类标准。官山河自2019年开始,年均水质由Ⅲ类提升到Ⅱ类。9个水质考核断面水质和2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域创建生态文明。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市80%的镇创建为省级生态乡镇(16个),194个行政村全部创建为十堰市级生态村。
全域开展水质保护,全力以赴保供水。大力实施水保项目。投资3.8亿元实施库区水质提升和城区污水治理两大攻坚行动,全面实施库区船舶“油改电”、大力推进环库安保智慧工程,积极服务“引江补汉”工程。建成并运行48个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5.8平方公里。实施丹江口库区垃圾清漂及处理项目,配置2艘自动机械清漂船,配备护水队员150余名,年清漂垃圾约5000吨。改垃圾填埋为焚烧发电,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海螺集团,投资建设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将于今年建成投用。严格落实河湖长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该市51条大小河流全部明确河长、河段长及河道专管员,建立常态化巡河制度。对官山河、浪河等5条入库重点河流实行综合生态修复治理,治理河流总长64.3公里。开展库区综合执法。关停迁移船舶修造厂8家,关闭客货运码头4座。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清理取缔网箱12.1万只、库汊10.75万亩,实现湖库拆围清零。5288只锁定船只全部处置到位,1135名渔民转产上岸。
全域实施环境整治,全力以赴优环境。完善责任体系。严格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坚决整改中央、湖北省环保督察及各类专项督察交办的环境治理问题。严格环境准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占全市总面积的59.4%),禁批禁建一切项目。先后关改搬转冶金、化工、水泥、电石、造纸、钢铁、电解铝等企业166家。编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累计拒绝不符合水源地环保要求的项目120多个。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行“两清两减”(清洁种植、清洁养殖,减少农药、减少化肥),该市年农药使用量与“十三五”末相比下降20%,化肥使用量减少3.5%。明确划分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适宜养殖区,禁养区内50家规模养殖场全部关闭搬迁,限养区和适养区内198家养殖场完成改造升级。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投入2亿多元,实现194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建设14座城乡污水处理厂、7座垃圾处理场;“厕所革命”等“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新建和改造厕所3.21万座,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大力创建污水零直排村居。
生态是丹江口市的立市之本、优势所在,更是使命所指、未来所系。下一步,该市将持续坚持以“绿色”为基底,以“低碳”为路径,以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锚定“冲刺全国百强”奋斗目标,进一步挖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构建“一主三优多特色”绿色产业体系,着力让“中国好水”变成好产品、创造好价值,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新水都”。(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程勇 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