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尹洪安已经在蔬菜大棚里忙碌起来。棚内,一片翠绿映入眼帘,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挂满枝头,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尹洪安是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高峰村特色蔬菜产业基地聘请的技术人员,他来自“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有10多年的从业经验,深谙种菜之道。“综合考虑土壤、温度、雨水等多方面的因素,这里很适宜种蔬菜。”尹洪安说。
鸟瞰高峰村 供图 江夏区委宣传部
高峰村位于江夏区南部,地处天子山脚下,紧邻梁子湖畔,属革命老区。全村12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湾,373户,1115人,辖区总面积5.32平方公里。
高峰村曾经是一个贫困村。2003年,高峰村引进第一家企业——武汉法雅园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高峰村创建了高峰和瑞秸秆专业合作社。之后,高峰村又陆续引进了张桥湖生态农业园、高峰生态农业园、武汉绿孚生物有限公司、武汉欣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经过多年发展,高峰村由贫困村变成了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1000元到近2.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多万元,曾获得省级生态村、武汉市村“十佳”党组织、江夏区“基层党组织十面红旗”等荣誉。
脱贫了,村民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还想把日子过得更红火,把村子建得更美丽。“实现村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这是村民的期盼,也是村干部工作的动力。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第一要务。然而,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高峰村党支部书记余良忠坦言也走过弯路:“去年,我们在村里种了一批朝天椒,但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带来灾难性的损失,算是白种了。”
高峰村建设的蔬菜大棚 供图 江夏区委宣传部
“现在建的蔬菜大棚,是始于对新农业的思考和产业的研究。”余良忠说,经过多方考察,他们发现城市居民对特色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的需求增加,而武汉市场上反季节蔬菜大部分来自河南、山东、河北等省份,运输距离远,价格高。“建设蔬菜大棚,能为武汉市及周边城市提供绿色、优质的反季节蔬菜,而且运输距离短、中间环节少,保证了菜品的新鲜度。”余良忠表示。
余良忠和村委干部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山坡街、江夏区财政局驻高峰村工作队和全体村民的支持。2022年11月,通过土地流转,投资300多万元的高峰村特色蔬菜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建成,12月正式投产,占地面积40亩,建成温室蔬菜大棚11个。
有了大棚,种什么?怎么种?这些问题在余良忠和村委干部心中早就已经有了答案。“经过前期市场调研,我们确定以市场紧缺而畅销的品种为主,先期种植黄瓜、西红柿、辣椒等蔬菜,后续再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余良忠介绍说,“不光种苗是从山东寿光引进的,我们还从寿光请来了技术人员。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吊绳……给我们全程指导。”种植这些蔬菜,技术员们花了不少心思,“它们‘喝’的是深井水,除虫也不使用任何农药,每批次都要做食品安全检测。”余良忠说。
经过科学种管,目前高峰村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喜获丰收,已陆续采摘出售,收获青黄瓜2万余斤、水果黄瓜4万余斤、辣椒2.5万余斤,西红柿也将陆续上市,预计产值20多万元,并先后与美泰乐中央厨房、77生鲜超市等建立了直采直供合作关系。
技术人员为高峰村蔬菜种植“把脉” 供图 江夏区委宣传部
为使基地生产的蔬菜打开新销路,提高经济效益,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5月24日,高峰村与江夏区九全嘉国际广场发到家超市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从生产到销售无缝连接。签约之前,超市负责人多次到村里走访,考察蔬菜品种、生长环境等,并在品质、价格、新鲜度上作对比。“对方表示蔬菜新鲜、安全,在市面上很受欢迎,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余良忠介绍。
发展蔬菜大棚产业,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家门口挣钱。“除除草、浇浇地,干点杂活,我一天能挣100多元。”村民熊玉英笑着说。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调研蔬菜市场需求及供应,扩大规模、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和经济效益,奋力攀登产业高峰,集研学、采摘为一体,配套乡村休闲游,进一步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对于高峰村的未来,余良忠和村委干部信心满满。(文 熊利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