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襄城经开区连续4年产值增速超12%
来源:湖北日报  |  2022-10-13 09:44:15

  10月9日,湖北荆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甲维盐生产线中控室内,38岁的杨超紧盯显示屏,左手拿着对讲机,右手操作控制台。“前几年,从投料到转运,都要站在反应釜前,填进去、再掏出来,如今安全简便多了。”他说。

  这是襄阳市襄城经开区转型升级的一个剪影。

  2018年,襄城经开区因安全生产、生态环保问题被省政府列入A类(高风险)园区,随时可能被取缔关停。2021年,该园区产值达221.21亿元,连续4年增速超过12%,获评全省循环经济发展重点支持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今年6月,经省政府核准批复,园区面积由773公顷扩大至1108公顷,目前正全力打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航天化学、新能源新材料4条百亿级特色产业链。

  投资50亿元,筑起安全防线

  今年年初,襄城经开区建起第一座消防救援站,配备了襄阳主城区第一辆防化洗消车,还有全市两台最先进的消防机器人。

  安全生产,一道不愿重揭的伤疤。成立于2008年的襄城经开区,主要功能是承接襄阳城区化工企业搬迁。由于种种原因,襄城经开区从运行之初就被安全问题困扰——线缆私接乱搭,耗能居高不下,安全设施器材几近为零……

  痛定思痛,襄城经开区开启重生之路——“六纵六横”路网格局基本建成,配套绿化、亮化工程均已完成;综合管廊、消防站、智能园区一体化平台等8个项目投入使用;供热管线、雨水泵站、环卫设施等9个配套设施项目在建。

  “我们只需轻点鼠标,就可将危险源的温度、浓度、液位、压力等相关信息同步推送给管委会领导、企业包保领导、应急部门、消防部门等,并与省市相关单位实现数据共享……”10月8日上午,智能园区一体化平台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观看了一次模拟安全事故处置:消防救援车辆和人员8分钟就抵达现场,以前类似事故需要从主城区调动车辆人员,路程20公里,耗时30分钟。

  目前,园区13处重大危险源的80余路监控视频和230余路关键指标,全部录入智能园区一体化平台,兼具自动报警和自动停机功能。园区还组建14支危险化工工艺处置队。

  2020年以来,襄城经开区已累计投资50亿元补齐安全生产短板,园区安全等级由A类(高风险)降至C类(一般风险)。

  从天空到地下,补齐环保短板

  10月9日中午,站在襄城经开区二号路口大气厂界站下,党工委书记李超打开手机查看空气实时数据,“一旦某个数据超标,将进行精准分析定位,为大气污染整治和生态执法提供数据支撑。”

  类似这样的大气厂界站,襄城经开区共设有5处,另外还有9处大气微站。

  过去,由于“三废”处置不力,襄城经开区园区内很多企业被要求停工停产,并与周边村民矛盾重重。

  提升环保水平,刻不容缓——

  在全省率先建起化工园区“一企一管一阀系统”,对重点排污企业的PH值、COD、氨氮等关键指标实时监测,超标时电磁阀自动关闭,杜绝不达标污水进入园区污水管网;

  投资7000万元全面更新污水管网、建成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园区内35家工业企业的污水1.1万吨,出水达到1级A标;

  建起14处大气厂界站或微站,当发现大气污染时,利用成熟的后向轨迹模型,精准锁定大气污染排放来源。

  襄城经开区环境检测中心负责人王晓龙说:“从天空到地下全方位监控,推动园区企业主动节能减排,以此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转型“蝶变”,增速连续4年超12%

  “安全环保是企业最大的效益。”湖北荆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娜通过手机操作公司安全生产控制系统。她介绍,2019年之前,公司一线职工180人左右,年产值约2亿元;公司提升自动化水平后,2021年公司一线职工140人,年产值7.89亿元。

  2021年以来,襄城经开区关停17家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转型升级36家中低端企业,扶持壮大20家中高端企业。2021年,园区总产值达到221.21亿元,连续4年增速超过12%。

  襄阳泽东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过去主营磷酸一铵和硝酸钠,年产值在20亿元上下徘徊。如今,该企业新建年产5万吨磷酸铁生产线和年消耗磷石膏100万吨的无害化处理生产线,产业链迈向中高端,产品附加值翻了几番。

  6月14日上午,襄城区召开开发区转型升级工作会议;9月16日,聚焦襄城经开区转型升级,襄城区政协进行议政性协商。

  “工业经济是襄城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对开发区转型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抓紧抓实招大引强满园工程、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工程、产业链提档升级工程、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工程,切实加快襄城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襄城区区长李云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通讯员 曾忠保 陈剑 王盛夏)

编辑:李燕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