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创建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
来源:长江日报  |  2022-09-19 10:50:15

  原标题:就地取才 挖潜识才 行业炼才武汉创建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

  近日对外发布的《“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突破,正努力探索在全国具有引领性、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加快形成全产业链条、全行业领域、全人才成长过程的人才培育支持新格局,推动形成本土人才“顶天立地”、青年人才“脚踏实地”、产业人才“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

  ■ 突出本地优秀人才

  入选后的市级人才,优先推荐申报重大工程计划

  5年前,南开大学硕士毕业的袁新烈回到家乡武汉,入职华工正源,参与全国首个量产5G光模块产品的研发并主导开发公司400G系列光模块器件产品,已获得5项新型发明实用专利。

  目前,袁新烈正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2岁的年轻团队,进行800G单模器件系列产品的开发工作,该产品将满足新一代数据中心互联需求,助力云计算、VR/AR、AI等技术的应用,服务国家大数据战略。

  像袁新烈这样在企业事业平台上培育超过3年的人才,华工科技还有不少。华工科技副总裁张勤说,企业每年都在国内高校招聘两三百名优秀毕业生,不断加大人才在企业平台上的培育力度。而“武汉英才”培育支持专项,坚持长期主义,重视本土优秀人才的鼓励支持,与企业同向而行,实现平台育才、事业留才。

  人福医药集团党委副书记孔娜介绍,企业内部认定为高层次人才或走上业务骨干岗位的,有相当数量是通过自主培养产生,很多都在研发或营销岗位经过三年以上锤炼,已扎根城市多年,“这些在企业成长的人才,不仅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价值,且已深度认同企业文化,但此前由于入职时间、年龄等限制,申报人才引进计划方面有一定限制,如果能给予他们相应的激励,对于企业持续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意义巨大。我们非常期待培育支持专项”。

  据培育支持专项方案,武汉首次将入选的本地优秀人才纳入市级人才服务范围,对“武汉英才”培育支持专项入选人才给予6万元资金资助,由人才自己支配;同时,将优先推荐“武汉英才”培育支持计划人才申报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和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重大成果转化、优势学科建设等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市直部门人才支持项目,特别突出的,还将放宽年龄、学历、经历以及科研成果等资格条件限制。

  武汉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工作局负责人介绍,武汉正在创建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不仅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也要用好用活本地优秀人才,推动武汉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 突出行业一线人才

  每年面向先进制造、科技创新、高技能等10个领域支持千人

  “我们将制定出台‘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先进制造领域实施方案,细化至申报条件、支持领域、评审程序等方面。”武汉市经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作为培育支持专项先进制造领域牵头单位,为构建全市制造业人才稳基培优引强制度体系、储备优秀人才队伍,即将启动“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先进制造领域人才推荐申报工作。

  据《方案》,武汉将加大本地优秀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到2025年,重点在先进制造、科技创新、高技能、医疗卫生、现代服务业、文化体育旅游、城市建设、教育、现代农业、社会工作等行业领域,每年培养支持1000名德才兼备、表现突出、行业公认的本地优秀人才,为人才创新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事业舞台。

  武汉市经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培育支持专项先进制造领域实施方案侧重体现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人才支持,如重点推荐国家及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单位优秀青年人员,优先支持企业CTO、CIO、CFO、总工程师、技术骨干等有特殊才能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发展和人才涌现集聚往往相伴相生,另据了解,《方案》提出,每年将重点支持150名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人员。

  在具体人选推荐和评审过程中,注重发掘各行业领域中成果和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有特殊技术技能专长的稀缺人才,如医院的“一把刀”、文化领域的“一支笔”、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农业领域的“田专家”“土秀才”、制造企业的卓越工程师、非遗传承的工艺大师等创新型人才,都可以入选“武汉英才”。

  一个城市的市级人才计划按“全行业”来组织申报,这在武汉历史上尚属首次。据了解,培育支持专项由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工作局统筹,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等10家牵头单位,分别组织开展10个行业领域的人才推荐申报工作,将覆盖先进制造、高新技术、高技能、医疗卫生、现代服务业、文化体育旅游、城市建设、教育、现代农业、基层社会治理等行业领域。

  武汉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工作局负责人介绍,坚持管行业必须管人才,管产业必须管人才,需要全市“一盘棋”,努力克服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人才政策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集成全市人才政策、平台、服务等方面的要素资源,形成人才工作强大合力。

  ■ 突出青年人才

  鼓励他们挑大梁当主角,逐步培养成为战略人才后备力量

  在人福医药担任某新药研发板块负责人时,曹旺不过26岁、入职一年多。他本硕均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2020年毕业后通过校园招聘入职人福医药集团医药研究院,从事生物分析研究工作。

  目前,他带领团队探索构建综合性质的生物大分子质量分析平台,某新药项目目前已完成小试、中试工艺确认,预计来年即可递交临床研究申请。

  6年前从深圳回流进入华工激光的徐华生也是“90后”,他一进入企业就被选拔进入华工激光为青年员工量身定制的“青苗计划”,如今他已是氢能产品研发工程师,进入氢燃料汽车电池关键元件焊接团队进行攻关,与团队一起在汉建成国内首条氢能双极板焊接自动化产线。

  光谷实验室研究太阳能电池的年轻博导胡玥、武钢三中带出多名“冠军”的数学竞赛教练邓晓、铁四院史上最年轻的女劳模葛钰……他们都是“90后”。

  像这样活跃在武汉各行各业的青年人才还不少,他们有志气、有才气、有朝气,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队伍中的生力军。

  记者注意到,相较“武汉英才”战略科技人才要求“取得重大成就”“重要引领带动作用”等不同,“武汉英才”培育支持专项的入选人才,要求须“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在引领创新、改革攻坚、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后者注重更多富有潜质的基层实用人才,力求对青年人才早发现、早跟踪、早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培育支持专项人才选拔,原则上40周岁以下的人选不低于50%。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更是武汉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主力军。培育支持专项,务求发掘和支持一批正值事业黄金期、年富力强、有潜力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黄金年龄,给予相应的培养支持,鼓励他们挑大梁、当主角,不仅为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等储备了战略后备力量,也有利于为这些青年人才在汉发展规划好清晰的成长路径。(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武人才)

编辑:李燕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