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交稻良种走出国门 一带一路播下武汉种子
来源:长江日报  |  2022-09-05 09:34:53

  8月中下旬,正是水稻收割的季节,武汉国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英种业”)好消息不断。由于出口的杂交稻种表现良好,来自缅甸、越南、巴基斯坦等多国的“索种函”络绎不绝,一个月间已向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寄送10多批出口种子样品。

  “种子出口不仅是出售商品,更是传播农业种植的先进技术和理念……”2009年以来,秉承着这一信念,武汉国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丁俊平带队多次奔赴东南亚,积极向海外市场输出优质杂交稻种,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用心推广

  用“中国技术”赢得印尼首单

  40年前,以原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为领军人物的科研团队历尽艰辛,成功研发出红莲型杂交水稻新品系,其原创性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红莲型”与袁隆平院士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杂交水稻三大细胞质类型之一,其中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誉为“东方魔稻”。 

  国英种业作为“红莲型”杂交水稻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朱英国院士率领的武汉大学团队建立育种联合研发模式,形成了以武汉大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公司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研发体系,先后审定水稻、油菜、棉花新品种11个。

  从2009年开始,国英种业便开始布局东南亚市场,在马来西亚、文莱等处流转土地,建立种植基地,开展试种示范。

  “建基地前,实地考察必不可少。”丁俊平说,2011年在印尼试种时,他亲自带队调研、审核。

  “我们这里田很多,就差好种子。”考察团步入田间地头,当地村民主动拉着他们四处查看,对中国杂交稻表现出浓厚兴趣。

  即便如此,推广时还是会遇到“分歧”。在印尼棉兰市进行种植示范时,考察团和当地农民围绕种植方法产生了争论。常规稻插秧通常是一次性栽一把,而国英种业的杂交稻只需插双苗或单苗,超过这个限度会导致密度过大、降低水稻品质。

  双方争论许久,后来采取折中办法,一次性插四棵苗。事实证明,国英种业是正确的,当地农民对国英种业带来的“中国技术”更加佩服了。

  历经一年多的试种推广,国英种业获得了印尼的签约合同,并向当地首次出口稻种500吨,成为当年湖北省农作物单笔出口量之最。

  ■ 跑遍东南亚

  拓宽“一带一路”外贸市场

  第一单出口的杂交稻种在印尼表现良好,相关合作方又追加1500吨,越南等国也增加了1000吨的需求量,出口前景看起来一片大好。没想到就在国英种业准备好所有物资、等待客户进口手续时,意外发生了。

  2013年除夕夜,丁俊平接到一通电话,合作单位发生变故,无法履行原合同,这意味按计划生产的超2000吨种子会被积压在仓库,无法出售。

  苦思几天后,丁俊平决定前往东南亚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从2013年到2014年,丁俊平几乎跑遍了整个东南亚,消化了积压的库存。

  丁俊平回忆说,当时孟加拉国内形势比较严峻。有一次他刚下飞机就赶上街道戒严,为确保人身安全,在机场旁的酒店里封闭了一个多星期。形势稍缓他就抓紧时机去拜访客户。丁俊平说,在孟加拉出租车就是摩托,周围用铁丝网围着保障乘客安全。

  好在,一切都是值得的。丁俊平不仅谈成了合作,于2015年输出100吨种子,还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近年来,国英种业先后与菲律宾、越南、巴基斯坦、缅甸、印尼等国家开展种子贸易、联合研发与全产业链项目,至今累计出口杂交稻种子近万吨,成为武汉市种业走出去和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之一。

  丁俊平说,武汉地区高校及科研院所研发实力雄厚,种质资源丰富,育种技术领先,区位优势明显,对周边省份辐射带动力较大,国英种业将借助诸多优势加快发展,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日报记者周韧 实习生田莉)

编辑:李燕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