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秭归县一电商产业园内,橙农们将刚收获的春橙进行分拣,包装后发往全国。 开春后,秭归春橙进入收获期,当地电商企业抢抓订单销售春橙,为农民增收助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郑家裕 摄)
春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九月红、冬有纽荷尔。走进屈原故里秭归,鲜橙四季挂果枝头,成为别样风景。
位于九畹溪镇砚窝台村的柑橘苗木良种繁育基地,是三峡库区最大的柑橘良种种质资源库,目前正全力打造国家级柑橘良种繁育中心。基地高级农艺师向进介绍,该基地持续推进柑橘种质资源培育,目前秭归储备柑橘品种多达126种,常规脐橙品种约60种,已有10余种柑橘品种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曾因品种单一遭重创
“产业发展种质先行。”向进说,良种储备、示范、推广,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优质品种是加快秭归柑橘产业提档升级的根本保障。
秭归柑橘品种迅速增长源于一次改变。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秭归在罗伯逊脐橙的基础上,培育出罗脐35号、36号,该品种口感好、产量高,脐橙市场售价1元左右时,秭归脐橙收购价就达2元至3元。当时,全国脐橙种植面积小,仅浙江、福建有小面积种植,秭归脐橙一时风头无二,约90%的农户都种植此品种。
然而,好景不长。向进回忆,随着江西赣州以及全国其他种植基地发展,秭归脐橙遭遇市场危机。新发展的基地在种植技术、品种改良上走在前头,又有土地规模、地理环境、机械化等优势,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
彼时,秭归仍以种植中熟的罗脐为主,品种老化、熟期结构不合理,集中上市期脐橙一度降到0.6元/斤。2008年,当地遭遇大雪低温天气,大量脐橙被冻死,农民损失惨重,品种结构、质量调整迫在眉睫。
“长红”“伦晚”种出亿元村
2008年,在华中农业大学专家邓秀新院士的建议下,秭归发布《秭归县柑橘品改实施方案》,以发展早、晚熟特色品种为主,目标以每年不低于1.5万亩的速度进行品种改换,用4年时间将所有中熟罗脐改换为其他优质品种,早熟、晚熟脐橙品种增加至一半,扩两头、压中间;以每亩100元的补贴,支持农户进行品种改良。
脐橙成熟周期8到13个月,主要集中在11月到12月份成熟,此前为早熟,之后为晚熟。三峡坝区蓄水后,秭归河谷地带形成独一无二的气候优势,冬暖夏凉,为鲜橙成长带来独特环境。该县统一规划,在海拔300米以下建设晚熟脐橙优势果带,300米至500米建设规模化优质中熟脐橙生产带,500米至600米发展早熟脐橙。
早熟上山去,晚熟下山来,中熟摆中间,错位发展,避免同一品种扎堆。 在邓秀新院士团队秭归工作站的帮助下,伦晚弥补春橙的市场缺口,在3年品种改良后,郭家坝镇邓家坡村85%的农户种植伦晚,售价最高达8元/斤。2018年,该村脐橙产值过亿,成为秭归首个亿元村。九月红、伦晚等早、晚熟品种依次上市,早熟、晚熟品种的推广种植,实现一年四季有鲜橙,秭归打了一个翻身仗。
如今,秭归已涌现“长红第一村”“伦晚第一村”等亿元村。
“芯片库”储存种质126种
一般来说,一个良种培育的周期需要8年到10年,即使如今有了柑橘基因测序技术的加持,良种培育也需5年到8年。走上百姓餐桌的诸多优良品种,大都是在几年前、甚至十多年前,就已开始培育。
2016年,秭归三家单位合并成柑橘良种繁育中心,为柑橘产业打造“芯片库”。目前,整个繁育中心储存种质126种,其中80%为引进品种,20%为本地培育品种,最早的是从1956年引进培育的品种。
去年,该柑橘园提档升级,配备专职技术人员6人,打造脐橙“芯片工程”。走进基地内,盆栽柑橘、柑橘树、柑橘苗依次分块分布,两名管护人员正在为膝盖高的橙树苗浇水。在园区正中央,一棵橘树被绿色护栏包围。向进介绍,这是最新培育的品种,正在保护期,最终能否上市还要经过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大面积推广,一步都不能少。
他介绍,脐橙种植必须根据市场效益进行品种改换,但优良品种并非想要就有,也不是所有的品种都能被市场接纳,储备、培育就是未雨绸缪。
为针对性研究柑橘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原秭归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也更名为果茶发展中心,专门针对柑橘产业品种培育。为大力推进新品种培育,秭归出台政策提出,苗木达到一定规模的更新品种,每亩补贴4000元,品种选育获得新品种保护权证书的奖励10万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聂爽 李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