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钢宣布创建国家4A级景区 一号高炉、“一米七”都将成景点
武钢一号高炉国家工业遗址公园接近完工。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武钢“奉献者”雕像。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武钢厂区里,最出名的要数一号高炉、“一米七”,这些都将成为武钢未来4A级景区的主要景点。其中,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两个标志性符号,现已退役的一号高炉和部分退役的“一米七”,其历史印记该如何保留?如何向公众展示?长江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了解。
■ 一号高炉遗址公园即将建成开放
64年前的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建成投产。毛主席亲临视察,观看高炉出第一炉铁水,新中国的钢铁长子——武钢从此诞生。2019年10月14日,一号高炉宣布停产。与近年其他已停产高炉不同,身份特殊的一号高炉免除了被拆除的命运。去年,武钢推进厂区景观提升综合整治,将一号高炉工业遗址作为重点项目,按照“修旧如旧、传承历史”原则,投入8000万元进行改造,计划打造为国家工业遗址公园,以传承、传播钢铁文化精神。
对一号高炉的改造包括高炉本体改造、出铁场参观场景改造、配套绿化景观提升等,遗址公园及周边绿化区域面积约2万平方米。其中,高炉主体结构整体利旧,最大限度保留高炉外部形态,主题公园设计以“时光之旅”为脉络、以铁轨印记为骨架,打造系列主题节点。
去年12月,武钢一号高炉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目前,遗址公园即将建成开放。一号高炉直冲云霄的炉身和钢架,已刷上红色、绿色的油漆。高炉东边的工业遗址主题园已建好喷泉、草坪,游客可在主题园内远观一号高炉,同时感受紧邻的厂区铁路运输和周围仍在运营的高炉钢铁生产氛围。
该项目建成后,将带动周边厂区环境的整体提升,还将更新民众对传统工业生产环境的认识,让厂区整体环境与城市布局更加协调。
■ “一米七”有了“三争精神”展馆
“一米七”项目的历史地位不亚于一号高炉,这套上世纪7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轧机工程,代表了当时世界钢铁业的先进水平,开创了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先河。40多年来,武钢人在“一米七”锤炼的“三争精神”(争气、争光、争一流)的激励下,创造了闻名全国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管理经验,创造出不胜枚举的辉煌业绩。
“一米七”工程体量十分庞大,包含“三厂一车间”,即一热轧(原一米七热轧厂)、一硅钢(原一米七冷轧硅钢片厂)、一冷轧(原一米七冷轧厂)和二炼钢连铸车间。除热轧外,每一个厂房占地都有数万平方米,有十余条生产线。
目前,一热轧已经停产,但建成了“三争精神”展览馆,将当年“一米七”建设过程中的图片和资料进行展出。一硅钢也已停产,二炼钢连铸车间已经拆除,只有一冷轧经局部改造后仍在生产。
这些“一米七”工程的相关印记将如何保存?哪些将开辟成景点开放参观?具体改造方案尚未出炉。
“虽然‘一米七’已没有实际功能,但于城市而言毋庸置疑仍然是正资产。它是武钢精神见证和传承的载体,包括一号高炉,可以面向公众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教基地。”武钢有限党群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是钢铁报国、艰苦创业,一方面可以看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冶炼技术,以及不断改造过程中的自主创新。
■ 武钢发源地的小荒山“焕然一新”
武钢厂区里还有一些不太为人熟知但有“故事”的地方,已经或将要被改造为景点,比如石山。武钢建厂前,苏联专家来汉勘察厂址,他登上这座不过60米高的小山包四周看了一圈,当即决定在此建厂。近两年,经过综合整治景观提升,原先一直荒着的石山被改造为了“红钢绿园”,山上修建了休闲步道和座椅。山下则利用以前淘汰下来的钢包等废料,结合花木绿植布置成了“钢花飞溅”的园林景观。运输钢材矿石的废弃火车头也修葺一新陈列在旁,名曰“蒸蒸日上”。
还有武钢的接待中心,两层楼都作为厂史厂志陈列室,“时光隧道”、声光电多媒体,从最初的一号高炉到今天的“一键炼钢”,游人穿越其中,身临其境。这里也是中国宝武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武钢有限管控中心,武钢的“智能大脑”。超级电子大屏分布全流程1000余个关键控制点可视画面,真正实现了实时监控“All in one”、生产指挥“All in one”、智慧管控“All in one”,“有点像酒泉发射中心指挥大厅,相当震撼,可以参观。”(长江日报记者黄莹 通讯员余明程 程琳 李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