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湖北报道:从一片荒芜,到创业者的乐园;从籍籍无名,到晋升国家级孵化器;短短三年时间,他以超前的眼光和敬业的精神为创业者建立了一个财富创造的“造梦工厂”,从企业孵化器“小白”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将产业做成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他就是宜昌专业化孵化器的探索者、孵化器行业的“后起之秀”、宜昌生物医药孵化器的掌门人彭湃。
发展转型精准定位
在做企业孵化器之前,彭湃和妻子王丽平主要从事传统建材和建筑行业,当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他们开始思考转型发展之路。2016年,彭湃随宜昌市高新区组织的企业家团队参加了第九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接触到全国各地顶尖的生物医药企业,参观了初具规模的“光谷生物城”之后,彭湃意识到国内外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已是大势所趋,企业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发展模式将从单一的业务形态逐渐延伸到全产业链中。
经过多方考察和调研,彭湃决定立足生物医药产业,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基地。
做孵化器不能做“花架子”,必须与产业紧密结合。项目落地后,彭湃以打造“现代化科技企业孵化园区”为框架,以发展“湖北省顶尖、全国优秀的产业园区专业运营商”为标准,通过土地集约化、企业产业聚集化、生产办公仓储一体化、后勤服务体系专业化,打造一座公园式生物医药科技智慧园区。
除了紧锣密鼓地搭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彭湃还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第一,只针对生物医药及产业链配套企业和高科技税源型企业招商;第二,对于来园区落户真抓实干的创业企业,园区大胆让利,给予租售优惠;第三,项目服务部委托专人采取“陪伴式”服务,每月月底举办CEO沙龙活动,并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参与,为企业排忧解难。这一系列举措,为生物医药产业链的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撬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格局
2017年彭湃得知武汉博仁凯润药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杨锋考虑到宜昌发展,便多次带领团队赴武汉洽谈合作。项目在落地过程中,遇到资金和专业人才落地难的问题,彭湃都一一帮助解决。
作为专业化孵化器的探索者,彭湃对好项目有敏锐的观察力。短短几年时间,他和团队的足迹遍布北上广深以及其他生物医药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说哪里有生物医药行业展会哪里就会有他们团队的身影。迄今为止,园区成功引进的生物医药及产业链配套企业已经超过100家。
“保姆式”服务成效显著
为了解决在孵企业资金难的问题,彭湃在园区设立了5000万元种子基金,为创业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截至目前已对园区10家在孵企业进行持股孵化;与园区企业合作共建了“三峡医学检验实验室”和“湖北金雀医学检验室”两个公共技术平台,特邀生物物理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在园区设立了“诺贝尔工作站”,让在孵企业与世界一流团队联动创新。
2016年,宜昌给立金刚石工业有限公司入驻后,园区提供全链条服务。经过产业化“加速度”,该公司已在超细拉丝模具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19年,该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宜昌市先进企业。类似给立金刚石公司这样的园区企业还有10余家。
彭湃(左)与外籍专家进行交流 供图 民建宜昌市委员会
凝心聚力图发展
彭湃带领团队脚踏实地,全力以赴,通过生物医药产业赋能、持股孵化、员工自愿持股等创新模式,让孵化器与在孵企业、企业服务专员三者成为互惠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历时三年,让梦想逐步变成现实。2019年12月6日,科技部火炬中心传来喜讯,彭湃所带领团队和潜心经营的孵化器项目正式晋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已达130家,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链企业达到100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年主营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园区企业拥有专利总数483件。
“民建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我愿做树上那一片小小的绿叶,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反哺社会。”彭湃时刻牢记会员职责,积极走访调研,聚共识献良策,先后发展园区内的3家优质企业成为民建会员单位。
《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彭湃时刻用这句话勉励自己,他带领团队不断努力,奋发进取,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推进宜昌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文 肖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