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协作建设环城生态带 “一环两屏”绽放绿色之姿
来源:湖北日报  |  2021-09-10 09:30:13

武汉城市圈协作建设环城生态带 “一环两屏”绽放绿色之姿_fororder_01

赤壁市城区南部的金峰山郁郁葱葱。

武汉城市圈协作建设环城生态带 “一环两屏”绽放绿色之姿_fororder_02

斧头湖拆除围栏围网养殖,退垸还湖。咸宁市咸安区突出生态发展,斧头湖畔绿色产业次第兴起,发展莲藕、菱角、虾稻等绿色农业。(本版图片均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摄)

  江豚跳跃,长江武汉段江滩绿化超八成,生态草溪、雨水花园相互映衬;

  候鸟翱翔,俯瞰斧头湖,蓝天碧波,退垸还湖,湖面悄然“长大”3.58万亩;

  天鹅起舞,龙感湖边白茫茫一片,稻田成了“天鹅湖”,仿若童话世界……

  目前,武汉城市圈正打造“一环两屏”生态协作圈:围绕环武汉主城区周边50公里左右生态区域,以水系、山体、林地、湿地等为主要载体,建设环城生态带,加强大别山、幕阜山生态屏障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武汉城市圈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治气、治水、净土,夯实环城生态带

  城市之美,美在山水;城市之优,优在生态。

  以武汉为中心,以5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鄂南明珠咸宁正好位列其中。

  当好武汉的后花园,咸宁一直致力于打造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咸安区双龙社区丹桂香堤小区的老人周祥,每天早上步行5分钟,即进入双龙社区公园散步。这里曾经是一座萧条的小山丘,今年3月份经过清理荒草、平整地面、栽种绿植,成为一座绿意盎然的“口袋公园”。“每天在这里散步锻炼,真是一种享受。”周祥说。

  从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到每个城市争相建设的城市绿道;从日渐葱郁、植被繁茂的座座青山,到水清岸绿、潮平岸阔的湖泊水库……宜游宜憩的生态环境,串起武汉城市圈环城生态带。

  夯实环城生态带,更需要硬支撑。

  治气护蓝。仙桃投入600多万元建设秸秆禁烧智能视频监控平台,监控面积960平方公里,实时进行火点黑斑报警,实行2小时处理反馈机制,让秸秆焚烧“无处可藏”。

  治水净污。鄂州上半年完成110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深度溯源、52个省级湖泊991个排口排查。潜江组织完成17个湖泊底泥清淤调查,每月通报跨界断面水质情况,对全市15处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全面排查。

  净土护绿。黄石8家公司初步完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14宗地块在用地预审环节落实了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制度和多部门联动制度。天门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8%,配齐农户垃圾桶,增配100个垃圾钩臂箱。

  增绿、护绿,生态屏障扩展环境容量

  植树造林是建设生态屏障的重要途径。

  幕阜山下,36岁的卢晓芳怀揣多年创业积蓄,用韧劲与荒山较量,在通山县燕厦乡金坑村垦荒1000多亩,种植油茶、松树、杉树、楠竹等。曾经的秃岭,披上鲜嫩的绿装。

  大别山边,57岁的张唤朋用脚步丈量山林,每天巡山至天黑,晚上入户宣传森林保护法律法规,他所在的罗田县大河岸镇竹林塆村,4800多亩的林区滥砍滥伐、偷盗林木基本绝迹。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今年上半年,咸宁市完成人工造林7.67万亩,全民义务植树747万株,建成幕阜山绿色产业带86.4公里绿色发展示范段。黄冈市出台最严古树名木保护令,“一树一档、一树一人、一树一策、一树一景”,编制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将树龄80至99年的树木纳入保护范围,同时,2021年计划新造林4.55万亩,封山育林10.4万亩,退化林修复7.5万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欣欣向荣的“绿色”,为武汉城市圈拓展环境容量、增加绿色空间、增添森林碳汇贡献力量。

  武汉市,迎来全球最大碳市场。8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满月,累计成交量701.88万吨,累计成交额超3.55亿元。湖北共有46家企业被纳入全国首批碳交易市场发电行业相关企业。

  通山县,林业碳汇项目面积超过54万亩,占全省近六成。竹林“吞下”二氧化碳吐出氧气能“换钱”, 山区农民靠竹子“呼吸”一年多挣35万元。通山县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投资人之一、通山县儒活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儒活感叹,“靠竹子呼吸能挣钱,会有更多人来买我们的竹林碳汇。”

  绿色发展,在绿水青山间“掘金淘银”

  “一环两屏”生态治理,孕育绿色富民产业。

  崇阳县青山镇城万村,3000亩的蔬菜基地一望无际。

  “如果不是幕阜山生态屏障建设,对河道进行治理,村里不可能发展蔬菜产业。”村支书毕春明说。

  崇阳投资4.99亿元,对全域800公里水系“九河九港”进行治理。城万村边上的青山河重新改道,老河床上还修建了涵管。“此前村里饱经水患,现在要水时就放水,不需要水时就蓄水。”毕春明说:“水好了,地也值钱了。蔬菜产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通山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隐水洞“十里水画廊”,洞内“三步一岩,五步一景,十步一变”;九宫山,冬滑雪、夏避暑;龙隐山度假区、石门田园综合体、果匠小镇、枇杷小镇、孔雀山庄等一大批休闲观光度假园区点缀在美丽乡村。“在青山绿水间‘淘金掘银’,旅游收入占到了通山县GDP的半壁江山。”通山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幕阜山生态屏障绿色产业带,以288公里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为支撑,串起通城、崇阳、通山14个主要乡镇,涉及总人口56万人。”咸宁市发改委幕阜山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沿线通城形成万亩连片油茶基地,崇阳发展雷竹、茶叶和乡村旅游,通山发挥山水资源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既是一条生态带、旅游带,也是一条经济带、发展带。”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一环两屏”,绿色发展,久久为功;武汉城市圈之美,美在山水、美在生态,美在每个人心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会君)

  专家访谈

  打破藩篱,携手闯出生态优先新路子

  湖北科技学院经管学院副院长 许泱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武汉城市圈打造“一环两屏”生态协作圈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武汉城市圈地处长江中游,以长江干流和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生态资源丰富。同时,这里也面临环境承载力下降与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需要城市圈之间探索建立生态合作机制,通过协同治理、先行先试等方式,破解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难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找到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目前,城市圈在生态协作方面已作出一定探索,比如联合执法共同治理江河湖泊,空气治理污染排放等数据共享,但还需要进一步打破利益藩篱,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比如流域生态补偿,目前只在各市州内部进行,没有打破市州的界限。以斧头湖为例,这是武汉市和咸宁市共享的一个湖泊,咸宁市内部已进行了生态机制补偿,但两市之间如何开展生态补偿,还需要突破地方财政体制障碍,实现生态共生、经济共赢。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早已被历史反复证明的规律。期待武汉城市圈有更多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作。

编辑:李燕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