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投资上百亿元外迁机关和居民 襄阳古城将启动新一轮维修改造
襄阳古城昭明台。(通讯员 谭文博 摄)
阅读提要
在畅通无阻的城墙上骑车、喝茶,到亚洲最宽的护城河上看演出,在古城里感受千年历史的韵味……这样美好的生活画卷,未来3至5年将会走近襄阳市民。8月20日,襄阳市委专题会审议并原则通过《襄阳古城保护与利用实施方案》,该市将投资141.5亿元,在古城启动新一轮的大规模人口外迁及维修改造工程,并力争创建国家5A级景区。
城内人口将疏解4万人
襄阳古城位于汉水南岸,有着2千多年历史。她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楚国的北津戌,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年间。古城及护城河围合面积3.59平方公里,城墙周长7331米。古城四面环水,其中一面临江,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所看重,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之誉。
“随着时代变化,古城内的居民越来越多,老城区的问题也日渐凸显。”襄阳市规划设计院人士介绍,古城内密集的人口和相对狭小的空间,造成了交通拥堵、人居环境不佳,许多老旧建筑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历史文化展示空间不足,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难度较大。
据了解,襄阳古城现有常住人口6.84万人,人口密度为2.67万人/平方公里,大大高于其他同类古城,如绍兴古城现为1.7万人/平方公里,未来将降至0.73万人/平方公里,凤凰古城则为0.5万人/平方公里。《襄阳古城保护与利用实施方案》提出,将投资120亿元疏解城内居民4.01万人,保留2.83万人。
与人口疏散同步的,是外迁古城内50多家党政事业单位;同时,疏散3所初中、2所小学、3所幼儿园,以及3家医院等。
据介绍,疏散的党政机关,大部分拟迁东津新区,那片充满生机的原野即将引爆发展机遇。
在襄阳古城外,城东的庞公片区,也将开发成为“古城新区”,兴建13万立方米商业综合体,承接历史悠久的鼓楼商场外迁,并定向安置外迁居民2.13万人。
襄阳古城北街。(通讯员 谭文博 摄)
古城墙恢复贯通
当下的襄阳古城墙,是明清年代的建筑。因近代战火的波及和城市建设需要,城墙并未完全贯通。在东、西、南三个城门和襄阳公园后门至长门段,城墙未连通段长度为429米。
襄阳市计划,采取过街天桥方式,对东门、西门、南门进行连通,外部风貌与城墙保持一致,内部采用可逆性施工技术。同时,修建襄阳公园后门至滨江路段城墙,加固修缮西门到夫人城段、襄阳公园后门到东门段、仲宣楼到南门段古城墙夯土,实现城墙全线贯通。
随着城墙的贯通,襄阳市还将改造提升小北门广场,修缮古城汉江畔三座万里茶道申遗码头,将汉江沿岸城墙打造为古城“最美城际线”。
古城墙外,就是亚洲最宽的护城河。襄阳古城护城河连通汉江,长度有5060米,最宽处约250米,平均宽为180米。
“护城河还存在着水路不通航的问题。”襄阳市规划设计院人士介绍,主要原因是军分区招待所、南湖宾馆挤占了河道,东门、西门、南门和民主路桥拱高只有2米,因而阻碍了水上游路畅通。
为此,襄阳市拟置换搬迁军分区招待所,拆除南湖宾馆水上礼堂和拥军桥。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论证抬升东门桥、西门桥、南门桥和民主路桥方案,打通襄阳公园至南门桥段护城河水上游路。
创建5A级景区
2千多年的建城史,使得襄阳古城内,处处皆有历史文化的诉说。
襄阳市提出,对已消失的遗迹遗存,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恢复,如汉末最大学宫书院——学业堂、中国第一状元坊、襄阳王府南向正门等。同时,复现临汉夕照、拱宸怀古、昭明晚钟、阳春新柳、西成凌波、仲宣唱晚等古城胜景。
随着襄阳古城的大规模改造,襄城区将在牵头古城创建4A级景区的基础上,从明年起再用3至5年的时间,将古城创建为5A级景区。
围绕5A级景区创建标准,襄阳市将完善景区创建核心要件,如在南湖广场南侧建设古城游客中心,配套树阵式生态停车场;完善古城旅游标识系统;完善古城旅游服务设施,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建设大型综合购物街区、特色主题购物点等。
襄阳市计划,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旅产业。将在古城建设襄阳名人纪念馆,为白居易、张继、皮日休等襄阳本土或流寓名人“安家”;将单家祠堂建成“单懋谦纪念馆”;建设昭明台“诗文博物馆”、“古城博物馆”、震华门城楼“军事博物馆”、谯楼“时间博物馆”、仲宣楼“王粲和建安七子文化园”。打造北街、仁义巷、管家巷、县街、马王庙街等特色街巷群落,植入民俗文化体验场景。在西护城河北段(夫人城至西门桥),开发大型水上实景演艺。在襄阳王府区域,以明代藩王生活场景体验为主题,演绎《王府夜宴》剧目。依托大成殿,以“状元及第”为主题,复现明清县文庙场景。依托冯家巷,擦亮《女驸马》冯素珍等文化招牌,展示襄阳花鼓戏、白铜鞮等地方戏曲魅力。此外,还将建设“华夏非遗文化园”,利用襄阳三国、武侠、军事、文学等丰富IP资源,打造数字文化产业中心。
未来,游客来到襄阳古城,将会收获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永辉 通讯员 曾忠保)
【链接】
恢复古城历史风貌恰逢其时——访湖北文理学院教授叶植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外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与灵魂。”8月21日,湖北文理学院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教授叶植认为,襄阳古城是亟待擦亮的一张名片,文化旅游急需舞动的龙头。
襄阳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是人类与环境互动的杰出范例。“唐诗中有500多首写到襄阳,三国演义中有30多回故事涉及襄阳。”叶植说,可以说,这个城市的主要历史人文遗迹,都与襄阳古城相关。
无疑,目前古城的老旧、拥挤状态,以及有说头没看头的感叹,都与襄阳的历史人文、经济发展地位,极不相称。即使是居住其中的群众,也会牢骚满腹。
古城功能,要从服务居民生活向服务文化发展转变,又不能忽略其使用价值和特色的保留与坚持。叶植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襄阳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城市50强之列,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此时,急需促进城市形象与文化内核相协调。
不管是消除安全隐患,还是保护古城加强利用,只有动一次大手术,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硬件只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基础。”叶植认为,“历史文化遗产必须活起来,才能滋养社会文化素质的提升”。
文化名片的擦亮,必须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襄阳古城恢复历史风貌,必须推动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跨界融合,只有群众特别是年轻人认可,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同时,中国的城市众多,只有深入挖掘古城唯一性、独特性的特色和内涵,才能展现襄阳古城自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只有科学地恢复改造,才能展现襄阳古城独有的山、水、城、洲的宏大格局,古城、驳岸、码头、大河、城濠浑然一体的美丽形体及整体环境和科学布局上的严整秩序;只有全神贯注地从空间、时间、文化镜像上,打造恰当的载体来讲述古城的完整发展演变过程,以及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杰出贡献,才能最大地恢复古城的历史信息;只有经过一番在科学规划基础上的工程修复以后,才能以优美的自然环境、恢宏完整的格局、杰出的工程形象、鲜明的价值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其独特魅力。
叶植认为,以文化为引领,打造襄阳历史文化核心区、特色旅游示范区、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襄阳古城一定会成为全方位展示、多元素传承襄阳文化的窗口和载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永辉 通讯员 陈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