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终圆梦 荆楚再奋楫
来源:湖北日报  |  2021-07-05 11:36:21

  “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

  这一刻,举国期盼,举世瞩目。

  千秋伟业,百年风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扛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大旗,纵横挥洒,深情作答,笃定为民初心,书写惊世篇章。

  这一刻,6100多万荆楚儿女欢欣鼓舞,激情昂扬。

  成功抗击了新冠肺炎疫情,战胜了2020年大洪水,在全面小康的整体画卷中,湖北人民充分展现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荆楚分量。

  聆听着总书记铿锵的话语,在秦巴山区最大的易迁社区,在武陵山区来凤县土家儿女的高山蔬菜地里,在红色大别山红安七里坪脱贫车间……广大农民、基层党员干部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感怀党的恩情,牢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殷殷嘱托,阔步前行。

  不让一名老乡掉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里,党带领农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没有广袤农村、广大农民的小康,不是真正、全面的小康。湖北牢牢抓住小康的“底线”和“主线”,不断破解“三农”发展难题,让3000多万老乡分享发展成果,共享小康之惠。

  1927年,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拉开中国土地革命的序幕。湖北省委向中央报送《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农民暴动经过给中央的报告》。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彻底翻身,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

  1980年春,从随县长岭公社挑水河岸边一块3亩荒地发轫,湖北拉开家庭联产承包大幕,至1983年全面实行“大包干”,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84年底,全省人均粮食拥有量达800斤,居全国前列。

  世纪之交,以“砸锅卖铁也要推行税费改革”的决心,波澜壮阔的农村税费改革在荆楚大地上演,到2005年,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提前一年进入“零税赋”时代。

  适应农村发展新需要,湖北首创“三权分置”,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乡村活力迸发。2013年,湖北“三权分置”被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为“这是有益探索”,2014年上升为中央政策。

  奔向小康的路艰难曲折。

  全面小康监测有几十个指标,人民生活指数排名第一。

  尽管国力不断攀升,农民收入年年增长,但是,截至2013年,湖北仍有近1/10的人口、超1/3的县市区尚未摆脱贫困。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湖北吹响精准扶贫的号角,披荆斩棘、攻城拔寨,8年来,从边远山区到革命老区,从神农之顶到长江之滨,扶贫政策的甘霖雨露洒遍荆山楚水,特色产业拔节生长,脱贫群众物质精神“双脱贫”,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被相继攻克。2020年,面对世纪疫情、严重水灾带来的“加试题”,全省上下统筹打好战疫、战洪、战贫三场硬仗,圆满完成剩余5.8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线不破、后墙不倒。

  2021年4月13日,省委主要领导庄重宣布,湖北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湖北篇章。全省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8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296元,增加到2019年的8149元,年均增幅25.4%。

  从小康到全面小康

  从“奔小康”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湖北省小康的内涵不断丰富,监测的指标不断丰富。

  由解决温饱到低标准的总体小康,再到高标准的全面小康;数十年来,省委、省政府锚定蓝图,不断优化蓝图,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汗水奋斗为笔墨,一届接着一届,一茬紧接一茬,执着前行,绘就蓝图。

  这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强富美画卷。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十三五”末,湖北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其中,到2020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306元,是2000年的2313元的七倍多,是2010年的2.56倍。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全省实现村卫生室、村医全覆盖。

  ——经济持续发展。湖北GDP相继迈过2万亿、3万亿、4万亿元大关,尽管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仍然达到43443.46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均比2010年翻一番,高于国际上中等偏上收入国家9074美元的水平。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湖北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推进法治建设,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夯实省域治理现代化基础。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荆楚沃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家书屋香溢田野,5G下田,宽带进村,脱贫村光纤和4G覆盖率达到100%,数字乡村成效显著,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指出,湖北是生态大省、千湖之省、鱼米之乡,山多水多,环境独特,要高度珍惜大自然赋予湖北人民的宝贵财富,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我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1.84%,林业总产值达4081亿元,直接带动和影响121.64万农户,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从单一追求经济发展、收入提高到提倡社会全方位的提升,凸显了党委政府认识的升华。”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杨艳琳称,“小康社会”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概念,其所蕴含的民生发展目标具备国际可比性,这其中,人类发展指数、恩格尔系数、国民身体素质、国民文化素质与贫困发生率是联合国公认的衡量指标。

  据统计,2020年,湖北省人类发展指数达0.766,高于全国内地平均水平,为中部第一,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恩格尔系数、国民身体素质、国民文化素质等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国际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全面小康建设,最大的短板是农业农村。为了强农富农,进入21世纪以来,湖北省委18个“一号文件”情倾“三农”,省第十次、第十一次党代会聚焦“全面小康”。省委省政府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力度,把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作为全面小康的一项重要任务。

  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湖北开始擘画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蓝图,加快消弭城乡之间的发展鸿沟,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发展迈向和谐统一。

  牢记荣光再奋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也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

  “单从指标方面来说,湖北小康指标高于全国、严于全国。”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邹进泰称,目前,全省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后小康建设阶段,前景更加美好。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0年12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描绘了“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宏伟蓝图,谋划了“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

  楚人崇凤,“一主引领”既要看武汉一家“领唱领舞”,还要看武汉城市圈九家“合唱共舞”,此为“凤头”,引领支撑;“两翼驱动”,推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由点轴式向扇面型发展,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列阵,此为“凤翅”,两翼齐飞,整体跃升;“全域协同”,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整体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做大做强块状经济,此为“凤羽”,每一片都能量充沛、活力四射。

  这是湖北“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重大举措,也是落实国家战略、推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具体行动,更是提升湖北综合实力的长远之计。

  破除高质量发展之“冰”,冲出不平衡不充分之“围”——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湖北最大的实际,县域经济不强是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是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出问题。

  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吴祖云说,面对“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首先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摆脱贫困的县,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同时,用乡村振兴统揽“三农”各项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当前,要科学务实作答好“四问”,刻不容缓推进农业产业化!我省将重点打造稻米、生猪、水产品、茶叶等十大农业产业链,由省领导挂帅“链长”,做强做大。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站上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湖北将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驰而不息,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定迈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冬林 崔逾瑜)

编辑:李燕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