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北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发表重要讲话。
“这次应对疫情,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2020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殷切嘱托。
寄望之重,期待之殷,激励荆楚。
荆楚儿女,于磨难中奋起,在逆境中前行,在决胜之地奋力赢取抗疫大考的决定性成果。
荆楚儿女,于实践中思考,在求索中创新,在疫后重振的道路上书写“双胜利”的崭新篇章。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提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湖北样板”,答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湖北的“必答题”。全省上下全力以赴,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起“防火墙”。
直面短板,为公卫体系建设立柱架梁
就医的便捷扩展着人们对健康湖北的想象。
家住武昌东亭社区的居民朱阿姨,患高血压多年,前段时间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治疗,症状减轻后回家休养并继续吃药,最近几天又感觉不太舒服。
5月15日一大早,她来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生涂明轩接诊后,立即通过老人在中南医院的就诊卡调阅了其就诊记录,老人的病历、检查结果及处方一目了然。很快,涂明轩为她调整了口服药物品种。17日,老人接到涂医生的随访电话,她高兴地说:“吃了药,感觉好多了。”
“政府为老百姓的健康做了实事!”朱阿姨竖起大拇指。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之后,东亭社区卫生服务站与中南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实现患者就诊信息共享,并建立预约挂号、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为居民提供诊疗到康复的连续化、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是湖北省谋划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次疫情防控暴露出湖北省公共卫生体系存在重症救治能力不强、实验室检测能力不足、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不到位等三大短板,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备、防控治联系不紧密、哨点网络不完善等三大漏洞,平战结合、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等三大弱项。”2020年5月底,全国“两会”后不久,在深刻总结疫情防控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痛定思痛、痛下决心,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着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探路高质量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随即,改革专班成立,深入市县、疾控部门、各级医疗机构中调研,组织专家研讨,聆听来自一线、基层的声音,将一个个问题端到桌面。
集思广益,破解之法初现雏形: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形成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健全优化不明原因疾病、异常健康事件监测预警机制。
出谋划策,一条条建议逐渐明晰:通过完善城市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探索推进政府举办的基层卫生机构“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稳定基层卫生队伍;改善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
在中央指导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精心指导下,由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发改委等部门密切配合,省卫健委牵头起草并数易其稿,拿出“治本之策”。
2020年6月10日,注定在湖北卫生健康史打下深刻烙印。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4大体系、完善8个机制、提升8种能力。
“‘488’重点任务,形成了打造“湖北样板”的顶层设计,构建了湖北省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四梁八柱框架体系。”省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介绍说。
答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湖北的“必答题”,迈出关键一步。
短短两个多月里,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等配套文件相继发布;全省《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完成,着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院前急救体系、基层防控体系、重大疫情信息平台(“4大体系1个平台”)建设。
以《意见》为根本,以配套文件、公卫补短板项目建设为延伸,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从强化监测预警到改革体制机制,从夯实基层基础到提升重症救治能力,打造“湖北样板”的实践向纵深推进。
迎结而解,让公卫体系补短板跑出“加速度”
5月17日,在荆州市沙市区关沮镇田湖路一侧的荆州市公共卫生中心项目施工现场,500名工人同时作业,现场一片繁忙景象。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门诊急诊楼、住院楼、医技楼、行政管理及后勤保障楼、生活辅助楼,项目还配套建设绿化、道路、地下停车场及地下管网等附属设施。目前已经完成总工程量的90%,将在今年内交付使用。
该中心是疫情期间湖北省利用紧急援助贷款首个开工新建的公共卫生体系项目,从谋划到开工仅用时73天。
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省、市两级各部门同心合力下变为现实。项目打破常规,采取审批工作并联推进方式,开辟绿色通道,优化供地程序,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建成后,它将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区域医疗救治中心和汇集疾病预防控制、科研培训与指导、健康教育与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与救灾防病为一体的公共卫生中心。
只有“努力将湖北省建设成为国家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示范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价值理念才能真正落地。为此,困难问题再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再少,也要艰难求解。
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具沉甸甸分量?当利益、成败、风险,频频与生命摆在天平两端,他们的选择简单而直白——没有什么能重于生命。
这里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不懈努力。宜昌公共卫生补短板建设项目筹措资金难、审批流程复杂、施工难度高、工期要求紧,但都没能阻碍前行的步履。截至目前,全市“补短板”项目共89个,已开工62个,已竣工7个。
这里有攻坚克难的极限挑战。武汉在不到6个月内,完成对62家定点医院发热门诊标准化改造。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发热门诊41个、发热诊室116个。同时,对34家医院的10200张传染病床位改造到位。
“‘迎结而解’是这场改革的重要指挥棒。不回避矛盾,不遮掩矛盾,才能最终解决矛盾。”省卫健委负责人说。
公共卫生人才引进是应急体系建设的瓶颈。由于编制限制,江夏区的应急人才数量一直在低位徘徊。
“痛定思痛,突破机制、体制的限制,是我们夯实公卫体系的新举措。”江夏区卫生健康局负责人说, 区政府、编办突破事业编制限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公开招考大学生。眼下,为区疾控中心招聘的30名大学生,已齐刷刷上岗。
从项目规划到立项审批,从资金安排到协调推进,或通过优化结构提升服务能力,或通过叠加整合放大正面效应,一张护佑生命健康的大网越织越密。
天门市投资3000万元为乡镇卫生院配备移动医疗服务车27台,投资528万元为528个村卫生室配备智能服务包等,重兵布阵前沿一线。
武汉市东西湖区进一步完善区120急救体系,以协和东西湖医院为急救中心,在走马岭街、辛安渡街等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120急救站,一个覆盖全区的“城区12分钟、农村15分钟”急救网初步形成。
而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为公卫体系建设加速”已成为许多部门的工作指南。发改部门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打通项目审批堵点;财政部门实行补助资金直达市县,提供政府采购特别通道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监管部门允许灵活选择交易方式,推行容缺受理,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截至今年4月30日,全省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开工建设项目1225个,开工项目规划总投资1420亿元。
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机制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全省拿出1万个事业编制用于公开招聘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去年11月,我们一次性招录10名优秀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检验师、药剂师等,有效充实了基层医疗服务力量。”对恩施市舞阳坝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廖金海来说,这近乎是破天荒的事。
全省各级卫健委(局)已有46家配备了公共卫生总师,19家疾控中心聘任了公共卫生首席专家,15个市州和30余个县(市、区)疾控中心主要领导已由同级卫健部门领导班子副职兼任。机制创新,极大调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目前,全省每个县拥有至少2家及以上核酸检测实验室,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标准发热门诊、定点医院改造全部完成。同时,全省已建立起流调队伍1831支8720人、消杀队伍1241支4628人。
武汉市大力建设卫生应急指挥和疫情数据应用系统——全面整合了913家医院病历、检验检查结果数据,全市5000余家药店、2565所学校、13类重点场所等,建立了60类自动触发点。疾控部门的“单兵作战”,正转变为多部门高效协同。
时下,全球疫情还在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风险仍然存在。但自去年5月18日以来,湖北已连续12个多月无新发本土病例。
“这些都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有益尝试。”省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认为,“只有将守护大众安全健康的大网织得越密,才能兜得越牢。”
平战结合,将资源下沉到基层一线
近日,4台特殊的可移动CT在武汉市江夏区部分医院亮相。
“它们平时分散在卫生院使用,提升基层卫生院影像学能力,在发生疫情、重大自然灾害或事故的战时,可被拉到一线大展拳脚。”该区卫健局负责人介绍。
2020年7月20日,武汉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四区两院”集中开工。1年后,蔡甸常福、江夏郑店、新洲双柳、黄陂前川这四个医疗资源薄弱的新城区将各建起1家平战结合、常备1000张床位的三甲医院。2年后,同济医院国家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和协和医院质子中心也将建成。
“和军事部署类似,只有在和平时期有足够储备,战事到来才不会手忙脚乱。”在湖北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小至设备购置,大到项目整体建设,“平战结合”成为高频词。这样的创新,体现应急与谋远同频共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考量。
资源下沉,同样频频走入公众视野。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医疗救治体系没有形成顺畅的上下联动,医院门诊人群大量聚集,发热和普通患者混在一起,形成交叉感染。广大基层社区、乡镇没有和医院形成有效的分级诊疗、分类救治。”不少业内专家指出,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基层的力量不可或缺,健全提升基层卫生网络、服务能力势在必行。
湖北省提出的破解之道是,以大带小、以强扶弱,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城市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促进优质资源下沉。
日臻紧致的公卫防护网,显示出强劲的张力。
“现在做检查,不用跑县城排长队,方便!”5月17日一大早,在京山市孙桥镇卫生院,66岁的张开美做完放射检查仅20分钟,就拿到市人民医院出具的检查报告。
这是京山市县域医共体的一次生动实践。该市以人民医院为龙头,整合全市15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市人民医院运用先进信息系统,为15家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医学放射影像、检验、心电等远程阅片会诊,“让数据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县级医院看大病、乡镇卫生院看普通疾病。
带有各地特色的探索扑面而来。较早开展县域医共体实践的荆门市沙洋县,成立医共体理事会,尝试将“医共体”建成规范化、法制化的事业共同体,较好化解了乡镇卫生院人才短缺,力量不足的难题。据省卫健委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共组建医联体486个,其中县域医共体125个,基本覆盖全省县市区。
“十四五”时期,湖北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远城区和市县延伸。针对疫情反映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能力亟待增强问题,湖北省已安排抗疫特别国债197.7亿元,支持871个县级及县以下卫生健康项目建设。计划分期分批为全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规范的标准化发热门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等数字化诊疗设备。同时,在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普遍建立远程医疗中心,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
顶层设计思近谋远,基础布局纵深推进,“湖北样板”正从理想照进现实。
湖北省卫健委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湖北将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积极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继续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早落地、早见效、早受益,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四新 胡蔓 龙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四新 胡蔓 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