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湖北消息:3月8日,在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教室里,20余名学生双双对坐在绷架两侧,分丝劈线、穿针走线,在古典悠扬的音乐声里,俯首完成一幅幅作品。随着绣花针轻起慢落,真丝缎面上逐渐有了精致、细腻的花朵图样……该院汉绣课堂上,汉绣非遗传承人、艺术学院教师黄小芳正在指导学生刺绣,20多人的班级里,5名“绣郎”也绣得有模有样。
“绣郎”正在完成汉绣作品 供图 武汉商学院
“刺绣用的针很细,比平时用的缝衣服钉扣子的针短很多,穿针很不容易。”提到刺绣,该校艺术学院2018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一班学生湛港明侃侃而谈,作为班里为数不多的男生,说起以女性为主的刺绣,湛港明对自己的作品信心十足:“传统印象里,刺绣好像是女孩子的专属,但我认为男生也能大胆尝试,而且能做得更好。”
教师黄小芳(左二)用虚拟仿真实验为学生展示设计花样 供图 武汉商学院
为了让刺绣图样更细腻,汉绣课上学生使用的是真丝缎面布料,一股桑蚕丝线要被分成两小股再穿进针眼里,才能开始刺绣。刺绣十分考验耐心,完成一小幅刺绣需要花费三四天的时间。湛港明正在绣的是一幅花草图样,单是三四根草叶,就已经耗费了两天时间,“绣之前要按叶子外形分出层次,还要按树叶的脉络方向画出辅助线。”湛港明说。虽然绣得辛苦,湛港明上手很快,而且很享受刺绣时内心安静的状态。
2013年,武汉商学院在湖北高校里首开汉绣课程。2020年,武汉商学院《汉绣服饰设计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如今,这门课程也正在融入汉绣课堂里,让传统的汉绣焕发新生机。
黄小芳介绍,《汉绣服饰设计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加入,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理论知识,利用模拟实训实现对汉绣针法的掌握,以及完成针法、图案与服装款式的融合。该模拟实验不仅实现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不断试错及修改功能,同时缩短了汉绣周期、减少了一对一教学的师资耗损。据了解,真实汉绣需要两个月左右设计绣制完成的作品,通过该实验40分钟左右可以看到完成效果。
学生汉绣作品展示 供图 武汉商学院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有着千年历史,是湖北省一种地域性绣种,也是一项濒临失传的手工刺绣艺术。汉绣曾与苏绣、湘绣平分秋色,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刺绣,在屈原《楚辞·招魂》中曾有描述。明清之际,上至官商富贾,下至名伎优伶,无不喜用汉绣服饰,鼎盛之时,上万名绣花匠人、近40家汉绣铺子聚集在汉口大兴路。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名扬海外。
“之前我总认为汉绣这门手艺费时费力,有点‘跟不上时代’,慢慢地在学习中我发现了汉绣本身的魅力,也期待通过应用现代技术,可以让汉绣在我们年轻一代身上发扬光大。”湛港明说,“我还有一个小目标,希望等手艺娴熟了,用汉绣的方式描画祖国的大好河山。”(文 汤曹云 吴益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