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县培育金丝皇菊种植产业,拓宽脱贫户就业增收渠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鸿 通讯员 龚红焰 摄)
阅读提要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如何实现“有效衔接”?发展产业是关键。大悟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精心培育“绿色工厂”,围绕绿水青山做文章,培育发展中药材、食用菌、兰草等特色产业。
不用远离家乡,在家门口成为食用菌园区产业工人,这是大悟县彭店乡团山村贫困户阮少华从未想过的好事。
2020年4月,鸿发食用菌有限公司落户乳山村,投资建设集制棒、养菇、烘干、储存于一体的全流程香菇生产车间,当地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就业创业。
大悟,坐落于大别山与桐柏山的相接地带,群山环抱、丘陵起伏,“生态很好、百姓很穷”的窘境,长期困扰着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
走出贫困,产业发展是不二之选。
选产业,扶产业,育产业,青山绿水间,一个个食用菌大棚、一个个中药材基地、一间间扶贫车间雨后春笋般涌现,正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绿色工厂”。
截至去年底,大悟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达到20家,加工产值达到20亿元,建成各类田园综合体40多个。
设立基金吸引市场主体
隆冬时节,在大悟县东新乡新岗村中药材种植基地,500亩金丝皇菊竞相开放。
在新岗村村民眼中,种植菊花并不是新鲜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土结构,造就了这片土地丰富的植物资源。每年秋冬,漫山遍野的野菊花盛开,村民们上山采菊,提篮小卖,贴补家用,一些村民在房前屋后零散栽种。
2018年,湖北悟菊堂食药发展有限公司技术人员途经新岗村,意外地发现,这里的菊花药用成分高,远超行业标准,是难得的中药材原料。
流转土地、技术培训、新建厂房……一朵不起眼的小菊花被作为脱贫主导产业兴了起来。
以金丝皇菊、野菊花为主打产品,因地制宜发展莲子、茯苓、天麻等中药材,建设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为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大悟县政府设立基金,5000万元真金白银奖补参与扶贫的农业企业;每年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亿元,支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对新引进的企业,派专人提供“保姆式服务”。
被政策吸引,看好当地特色资源,一批企业相继来到大悟,投身农业产业。
贫困户“嵌”进产业链
贫困群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市场经营能力相对较差。一家一户种植水稻,脱贫并非易事。
2013年,三里城镇旺山村中旺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稻鸭共生”模式,流转农户土地,打造纯天然的种养生态环境,种植品质优良稻米。在“稻鸭共生”模式中,鸭在田中游,稻在水中长,鸭子既能除草,也能除虫,所排泄的粪便还能肥田。
合作社提供种子、肥料、技术、销售等服务,吸引农民入社,同时吸纳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到基地务工。农户可以一手拿“租金”,一手拿“薪金”,无障碍地进入到产业链条中。
旺山村农民柯贤军加入合作社后,通过拿“双金”,年收入超过4万元。
大悟县扶贫办主任喻容介绍,该县出台奖励办法,鼓励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上月,7家农业企业因带动能力强,获奖金56万元。
目前,悟道茶、悟达农林、悦尔牡丹等企业共建成特色产业基地20多万亩;福禄生态农林公司与163个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订单式回购贫困户产品30多吨,带动增收220多万元。
扶贫资金变“股金”
“新一轮扶贫资金要下达了。”
“明年以什么样的形式扶持产业做大做强?”
岁末年初,三里城镇三里村村委会,省编办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剑与村委班子商量。
三里村是大悟县7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近几年各渠道汇集的扶贫资金累计达数千万元。如何把这些资金使用好,工作队和村里颇费思量:投资基础建设,难以快速产生经济效益;投向市场主体,企业一旦面临风险,扶贫资金可能“打水漂”。
取经外省,请教专家,多方研究考证,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制度设计浮出水面——
三里、柏园、红山、四庙4个村联合成立湖北富饶“三资”运营有限公司,一方面,公司整合资金建设温室大棚、种养基地等,出租给企业;另一方面,将产业扶贫资金折股注入企业,每年按照投入的10%获得利润分红,企业若扶持贫困户达到一定数量,村集体将返回利润分红的一半作为奖励。
灵活的机制引来良益、裕顺等市场主体入驻。三里村村头,两栋高标准智能大棚温暖如春,水帘、换气扇、遮阳网一应俱全,墨兰、蕙兰、春兰等多个品类的兰草经过精心呵护,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加,俏销全国大中城市。
兰草种植、黄桃加工、肉牛生产等产业兴起,村集体经济也“壮”了起来。去年,三里村的租金和分红收益28.2万元,昔日“空壳村”不再“空壳”。
在三里城镇的探索中,扶贫资金被赋予新内涵,既撬动社会资本,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又让群众长期享受政策红利。
村集体富了,村民成为最大受益者。三里村支部书记祝良介绍,集体收益主要用于医疗补贴、教育奖励、特困临时救助等方面,补充“两不愁三保障”政策未能覆盖的领域,后期还将普惠至全体村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刘宇 通讯员 胡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