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四岸”描画新武汉
来源:湖北日报  |  2020-11-27 08:57:49

  一城、两江、三镇、四岸——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在武汉形成独一无二的城市格局和山水人文景观。

  大武汉恢宏的山水格局,辉煌的城市历史,在这里交汇。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骨架,在这里形成。

  11月25日从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武汉市两江四岸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完成,提出对标上海等世界滨水名城,开发提升武汉“两江四岸”核心区,将武汉打造为世界一流的滨水城市。

  “两江四岸”,新的变化,正在开启。

  历史:产业重地蜕变宜居空间

  11月23日,冬雨淅沥,驱车行驶在汉口沿江大道上,道路北侧摩天大楼林立,旧时欧式建筑栉比,街景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瞬息切换,静静述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沧桑。而在道路南侧,汉口江滩公园气势恢宏,融防汛、景观、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既守城市安澜、护长江生态,又供市民休憩,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武汉因水而兴,两江四岸是“城市之根”。“梳理历史可以发现,两江四岸核心区最开始是武汉城市产业发展的中心,后来产业渐进式外迁,才逐步具备了人居属性,成为‘江、园、城’有机融合的宜居空间,新《规划》也必须继续突出和强化这一定位。”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两江四岸规划专班(下称规划专班)相关负责人说。

  她介绍,在三镇中,汉口从明清时四大名镇之首到近代开埠通商,就沿着长江、汉水沿岸发展起了集航运、商贸、金融、工业为一体的沿江产业集聚带。洋务运动时,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沿汉阳江岸线布设,奠定了武汉乃至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起点。辛亥革命后,大批民族企业家在武昌江边创办第一、裕华、震寰等纺织厂,使武汉成为当时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纺织业中心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产业布局发生变化,工业项目逐步从两江四岸核心区向外扩散——“一五”期间落户武汉的国字头项目中,武锅、武重沿武珞路、中北路建设,而武钢、一冶则下延至长江青山段建设。

  上世纪80年代起,武汉“两江四岸”人居功能开始彰显,黄鹤楼、晴川阁、龟山电视塔等地标性建筑先后矗立。新世纪初,两江四岸天际线不断长高,明珠豪生、马可孛罗等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相继落成,汉口江滩公园建成后,成为最受武汉市民欢迎的景点之一。

  2010年至2012年间,武汉港告别客运功能、杨泗港货运功能外迁,武汉两江四岸核心区基本告别产业功能,转入以生态宜居和第三产业为主的重点功能区,汉正街、汉口滨江、武昌滨江等各大功能区,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规划解读】

  《规划》将“两江四岸”核心区划定为以下区域:长江段从天兴洲大桥至白沙洲大桥,江段长约25公里,汉江段从汉江入江口至月湖桥,江段长约4公里,两岸腹地延伸1至2公里以重要干道为界,覆盖武汉主城主要功能区。

  《规划》坚持“江、园、城”有机融合的思路,提出要形成“一芯两轴显山水,一廊十片融古今”的空间结构。其中,“一芯两轴”打造“武汉长江文明之芯”,锚固长江、汉江及东西山系为依托的两条“十字形”山水轴线。“一廊十片”打造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统筹布局十个错位发展的特色功能片区,包括三大古城历史风貌区、三大战略功能区以及四大特色区。

  宜居生活上,《规划》提出要在主城区已形成的江滩公园基础上,重点完善汉口、武昌、汉阳三大“防洪保护圈”,并统筹防洪、景观、文化建设。打造山水相融、文脉相承,串联汉口、汉阳、武昌江滩公园的慢行体系。未来沿着江滩“碧道”,市民可无障碍地穿行于各个江滩公园。

  文化传承上,《规划》明确以历史风貌区复兴千年古城风韵,强调“格局完整、风貌真实、文化延续”,通过保护修缮历史建筑、传承弘扬文脉底蕴、置换植入特色功能等方式,兼顾保护与发展,推动武昌古城、汉阳古城、汉口历史风貌区“古城新生”,建设大武汉历史人文集聚展示区。

  现在:长江大保护夯实“生态底色”

  11月2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王家巷码头江边,眼前的景象已今非昔比。就在几年前,从武汉关至龙王庙一带有20多个码头,趸船斑驳、污水横流,市民难以接近。“现在好了,成片码头消失,江面开阔,水面干净。”

  改观得益于长江、汉江码头“革命性”整治:2016年起,武汉市优化调整103个码头,清理腾退出47公里岸线,使145公里长江武汉段秀出最美岸线。

  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两江四岸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随着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提出,湖北省、武汉市将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

  持续提升水质——2017年,武汉在全国首创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哪里出现问题,辖区主要负责人会被约谈。“水考”单月考核,双月通报,年度算总账。2019年,长江武汉段11个跨区考核断面综合污染指数较2018年全部同比下降。2020年以来,长江水质稳定达到II类。

  优化江滩建设——2015年6月建成开放的青山江滩公园,因被注入了“海绵城市”理念,被形象地称之为“会呼吸”的江滩,并获得世界C40城市奖。从汉口江滩到武昌江滩,从汉阳江滩到青山江滩,依江而建的生态滨水空间,正一寸一寸生长。

  狠抓十年禁捕——2020年7月1日零时起,武汉对长江武汉段及汉江武汉段实施十年禁捕。此后,数以千计的渔民告别渔网渔船,在政府引导下有序上岸,另谋出路,江边餐馆酒店纷纷下架江鱼菜品,保护江鱼成为共识。8月19日,一位武汉市民在长江武金堤张家咀段拍摄到江面上10多头江豚追吃小鱼的场面,视频传到网上,引来近百万人次浏览。生态专家说,“在长江干流中,能一次见到几头江豚都是幸事,这次在武汉城区江豚成群出没确属罕见。这从一个侧面证明长江大保护战略启动以来,长江水生态短期内有向好转变的趋势。”

  【规划解读】

  《规划》提出,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构建江湖联通的水系格局,以持续改善长江水质为中心,统筹推进排江尾水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推进沿江码头更新改造,增添市民亲水空间,创建“城水共生”的滨水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安全为基础、生态为基底、活力为根本”的理念,具体落脚在三个“更”上:

  更安全——统筹防洪、景观、文化建设,重点完善三大防洪保护圈和三级堤防体系,形成更安全的城市防洪生命线;

  更生态——推进完善“主城带状、外围点状”的“玉带串珠”亲水空间,做好天兴洲、白沙洲、南岸嘴的“生态留白”,打造更生态的百里江滩公园;

  更活力——系统营造全民共享的文化广场、城市阳台、亲水驿站等高品质活动场,构建更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

  未来:七大功能区激荡产业活力

  在世界滨水名城中,上海“陆家嘴—外滩”滨水带的城市风貌和天际线景观最令人震撼,超300米、超500米的高楼俯拾皆是,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具辨识度的景观之一。

  相比之下,武汉长江江面开阔,岸线较长,再加上高层建筑分散在建设大道、徐东大街、中北路、光谷转盘沿线,使得长江两岸难以形成摩天大楼高度集聚的视觉冲击力。

  “一味求高、求密并不适合武汉实际。”规划专班负责人说,武汉市的目标是在两江四岸构筑错落有致的滨水天际线,着重打造三大高层建筑簇群,即汉正街、汉口滨江、武昌滨江三大片区。同时充分发挥武汉桥都优势,将“七彩桥梁”打造成新的城市名片。

  城市天际线的背后,反映的是武汉两江四岸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实力。

  规划专班负责人表示,《规划》提出要形成“一廊十片融古今”的空间结构。“十片”中,除三大古城历史风貌区外,其他“七片”均与产业规划息息相关。汉正街中央服务区、汉口滨江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等三大战略功能区,聚焦国家中心城市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创建当代国际化大武汉形象。青山滨江区、汉阳滨江区、谌家矶滨江区、白沙滨江区等四大特色功能区,谋划和推动老工业区转型、新区开发,着眼未来城市格局。

  【规划解读】

  在城市天际线上,《规划》提出,将采取视线通廊管控、立面修复提升、夜景亮化等方式,进一步擦亮黄鹤楼、晴川阁、防汛纪念碑等知名地标;围绕新老地标建筑群,构筑错落有致、恢宏大气的滨江天际线,着重打造汉正街、汉口滨江以及武昌滨江“三大高层建筑簇群”,并统筹好岸线与临江“第一立面”“第二立面”“第三立面”的关系,并注重建筑色彩与公共环境的整体协调。

  凸显桥梁在武汉城市格局中的纽带作用,注重桥梁的交通、景观、观景等复合功能,增加慢行、旅游等交通服务功能,重点美化、亮化、彩化三环范围内、长江上的7座桥梁,提供最佳观景平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严运涛 成熔兴)

编辑:苏喜茹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