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汉江、连绵的岘山,见证着襄阳悠久的历史。11月初,岘山孟浩然、伏羲摩崖石刻及山体修复工程初步完成,岘山文化地标群成形。
岘山位于襄阳古城东南,汉江西畔,是中华历史文化名山。李白、杜甫、苏轼、欧阳修、范仲淹等历代文人多来游历,羊祜、岳飞等名将曾在此驻守;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有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岘山一度成为磷矿和石灰矿的采石场。多年的开山炸石,留下巨大的断崖和采矿坑。岘首山上的古迹,历经多次损毁,渐次成为乱坟场。
近年来,襄阳智谷文化开发公司投资10多亿元,依山就势,将岘山断崖改造成雕像,将矿区绿植为景区;在岘首山迁坟800多座,并重建岘首亭、堕泪碑、羊杜二公祠等5处历史文化建筑。襄城区政府人士介绍,仅改造占地26亩的1号矿坑,相关企业就投入4000万元,绿化面积达1.7万平方米。
11月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上岘山,首先看到的是巨大孟浩然摩崖石刻,该雕像高50米、宽90米,孟浩然手举酒杯,高卧半眠,目视前方。石壁上,还镌刻着流传千古的《春晓》诗句。继续前行,华夏始祖伏羲头像迎面而来。该石刻高达76米、宽230米。西晋皇甫谧所作史书《帝王世纪》载:“伏羲葬南郡,在襄阳”。伏羲头像的凸凹山体施工时,眼睛内可站工人20人,鼻孔里可站6人。
石刻对面,是修葺一新的岘首山。新建的岘首亭高约60米,石木结构,共有7层。登高远眺,但见汉水蜿蜒,山峦秀美,江山如画。
三国晚期,大将军羊祜、杜预常到岘首山踏游,谋划“归晋统一”的大业。孟浩然诗云:“羊公碑尚在,读罢泪粘襟。”新立的堕泪碑上,篆刻的是西晋文学家李兴的《晋故使持节侍中太傅钜平成侯羊公之碑》文。
据介绍,这也是堕泪碑在历史上的第9次立碑。(湖北日报记者夏永辉、通讯员曾庆红、甘延成)
岘首山上的岘首亭。(通讯员 史祎 摄)
岘首亭
晋代以来,为了纪念羊祜的登临,人们在岘山上建岘山亭,唐代李白、元稹、孟浩然等均有诗歌吟诵。
北宋熙宁三年(1070),时任光禄卿的史炤重建岘山亭,欧阳修为之写下名篇《岘山亭记》。
在《岘山亭记》一文中,欧阳修并没有隐晦岘山之小,反而开篇以“望之隐然”、“诸山而小者”来大大彰显,然后引出人羊祜、杜预的话题,进而分析“立德甚于立功”的儒家政治价值观。
明代以后,岘山亭改称岘首亭,原址上因战乱与各种原因,屡经兴毁重建,还曾迁建他处,甚至有时期同时存在有岘山亭与岘首亭二亭。形制也不再是单纯的亭,清光绪时最后一次原址重修为塔,与岘山上的塔——文笔峰合二为一,仍称岘首亭。
襄阳市此次重修的岘首亭,是将亭阁塔合一的纪念性建筑,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纪念性载体。
有史以来第9次重树的堕泪碑。(通讯员 史祎 摄)
堕泪碑
堕泪碑是襄阳百姓为纪念三国末期西晋征南大将军、太傅羊祜而立的。
羊祜镇守襄阳时,与吴国相持。晋军收割吴国稻田以充军粮,但每次都要用绢偿还。打猎时,羊祜约束部下不许越界。如有禽兽先被吴国人所伤,再被晋兵获得,他都送还对方,因而让吴人心悦诚服。对此,陆逊的儿子陆抗,心中很清楚,也约束部下将士以德服人。很长一段时期,晋吴两国的荆州边线处于和平状态。
羊祜与陆抗对垒,双方常有使者往还。一次陆抗生病,向羊祜求药,羊祜马上派人把药送过来。吴将怕其中有诈,劝陆抗勿服,陆抗不疑,并说:“羊祜岂鸩人者!”仰而服下。
羊祜、陆抗去世后,西晋大将军杜预按照羊祜遗策,出兵灭吴,实现了全国统一。
羊祜生前镇守襄阳10年,大行德政,做了很多惠及民生的实事,所以受到襄阳百姓的感念,百姓总是望碑堕泪,所以后人又称之为“堕泪碑”。
堕泪碑为什么要立在岘首山呢?原来,这里是羊祜生平憩游之所,《晋书·羊祜传》记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
孟浩然摩崖石刻。(通讯员 史祎 摄)
孟浩然与岘山
孟浩然(689年—740年),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岘山是孟浩然与朋友多次游览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与诸子游岘山》。全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据记载,孟浩然墓在岘山余脉东凤林南麓,清末仍存土冢。故襄阳市在岘山打造孟浩然的摩崖石刻雕像,非常恰当。
岘山摩崖石刻雕像中,孟浩然呈半卧姿势,头部后方是石刻山竹,右侧身前是石刻书案、毛笔,左前方是石刻五言律诗《春晓》,全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及伏羲石刻雕像,均由国内著名雕刻大师聂承兴负责设计,由河北鑫特园林建筑雕塑有限公司制作完成。
伏羲摩崖石刻。(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谢勇 摄)
伏羲与襄阳
伏羲,传说中的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传说他的功绩有教民渔猎、变革婚姻、始造文字、发明乐器等,
东汉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云:“伏羲葬南郡,在襄阳”。
魏晋南北朝时,世人为纪念伏羲,曾在襄阳岘山的中段紫盖山上,修建石头建的伏羲庙,庙中立有伏羲石像一尊,庙前有石制牌匾,香火兴盛。
据了解,雕刻伏羲及孟浩然两组摩崖石刻,总石方量6万余立方米,其中伏羲雕像占大部分。
连绵起伏的岘山群山(近处为在建的襄阳市博物馆新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谢勇 摄)
岘山
襄阳岘山,通常指城南的岘首山、凤凰山等连绵山体,包括20余座大小山峰,起于城西10里的万山,终于城南20余里的百丈山,包括虎头山、望楚山、扁山等丘陵山体。
原本“小而高”的山,都可称之为岘山。如今,襄阳岘山独擅“岘”名,是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
襄阳岘山及附近,到处是名胜古迹。有着“中国私家园林鼻祖”之誉的凤凰山习家池,羊祜的堕泪碑与杜预的沉潭碑,刘表墓与杜甫墓,张公祠和高阳池,王粲井及蛮王洞等,蜿蜒数公里。
岘山脚下的襄阳古城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名将白起、朱序、关羽、岳飞、李自成等曾在此征战,现有刘备马跃檀溪处、凤林关射杀孙坚处等遗迹。
岘山东边,是大诗人孟浩然的隐居地鹿门山;南边,临近楚皇城及宋玉故里;北边,是大书法家米芾的老家;西边,则是诸葛亮的躬耕地——古隆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永辉 通讯员 江伟兵 曾忠保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