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北篇】擦亮“三原色” 十堰东沟村走出文旅脱贫路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0-10-29 16:36:22

【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北篇】擦亮“三原色” 十堰东沟村走出文旅脱贫路

中原突围鄂西北历史纪念馆航拍 摄影 马张弛

  国际在线湖北报道(胡礼国):10月27日,“决战决胜谱新篇·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北站主题采访团走进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茅塔乡东沟村。在东沟村,不仅有触手可及的“自然绿”,还有一抹鲜艳的“革命红”。中原突围鄂西北历史纪念馆被群山环绕,向往来的游客诉说着一段峥嵘岁月。近年来,东沟村依托与生俱来的红色文化,将红色内涵与绿色生态结合,走上了文旅脱贫路,昔日的贫困村成了有声有色的“网红”村。

【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北篇】擦亮“三原色” 十堰东沟村走出文旅脱贫路

中原突围鄂西北历史纪念馆 摄影 胡礼国

  革命红——东沟的底色

  中原突围鄂西北历史纪念馆坐落在山脚下,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1946年,这座土黄色的平房是中原突围战役的军部所在地,它以迎击国民党军发动全面内战的首战壮举,揭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许多优秀指战员为此长眠于武当山下。

  东沟村是革命老区村和省级重点贫困村。十多年前,东沟村还没有通公路,村民出行都靠顺着河沟小路走,与外界接触困难,生活十分贫困。

  摆脱贫困,思路很关键。应该选择怎样的脱贫模式,东沟村进行了长达14年的探索。

  为了开阔眼界,寻找出路,2002年开始,村里组织党员干部到全国各地考察。回来后,村干部和群众得出了“生态+文化”旅游的破解之道。随后,该村便将目光聚焦到村内的红色旅游资源,逐步建起了革命烈士陵园、革命文物陈列馆、党史陈列室、茅箭区国防教育展示厅、电教厅、戏楼、东沟学堂等。

  现在,东沟村依托红色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游客走进来,同时壮大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以红色文化为底色、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脱贫路。

【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北篇】擦亮“三原色” 十堰东沟村走出文旅脱贫路

东沟村的一栋栋民宿 摄影 马张弛

  民宿黄——东沟的暖色

  以“革命红”为底色,以生态发展为龙头,东沟村逐渐成为了春天杜鹃满园、夏季翠绿环绕、秋天桂花飘香、冬日腊梅盛开的“世外桃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在上海奋斗了14年的本地姑娘王启迪就瞄准了东沟村的旅游市场。2016年,怀揣着对向往生活的期待,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创办了桃源人家民宿。

【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北篇】擦亮“三原色” 十堰东沟村走出文旅脱贫路

东沟村村民房屋改造的民宿 摄影 胡礼国

  “我们通过文化旅游来促脱贫。”王启迪介绍,民宿优先租赁东沟村贫困户田地,连续三年,按年支付土地租赁费用,帮助贫困户增收。村民吴文琴就是民宿的受益者,以前家里收入来源于丈夫在外务工,她来到这里打工后,在家门口就业,每月能赚两三千块钱,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对于未来,她也充满了希望:“我想在十堰买房子。”

  “将新乡土和旧乡愁结合,让匆忙的旅人可以停下脚步,一盏清茶半卷诗书,感受宁静安逸的乡村氛围。”王启迪在讲述她向往的生活时满脸幸福,而如今,这一切都正在变成现实,昔日冷清的东沟村,逐渐“暖”了起来。

【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北篇】擦亮“三原色” 十堰东沟村走出文旅脱贫路

草木染植物染坊制作的布料 摄影 马张弛

  蓝染青——东沟的雅色

  “进得来、留得住、带得走”,这三个要素,是决定旅游业是否繁荣的重要环节。东沟村的革命文化让游客进得来,绝美的乡村景色和别致的民宿让游客留得住,当地的特色产品让游客带得走。

  为了让东沟的美不仅映入眼里,留在心里,还要装进游客的口袋里,王启迪与东沟村合作建立了扶贫车间——草木染植物染坊,采用传统古法发酵,制作天然染料、扎染方巾手帕、蓝染围巾、植物染桌布、布包等。最后,草木染植物染坊把这些制品包装成植物染制品和伴手礼,形成代表当地自然特色的植物染文创礼品,受到大量游客的欢迎。

【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北篇】擦亮“三原色” 十堰东沟村走出文旅脱贫路

村民在展示蓝染流程 摄影 马张弛

  蓝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而如今,这项古老的手艺焕发新的生机,年产值已达40万元。这份特殊的“东沟礼物”不仅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还为当地村民增加了收入,也为山村增添了一分雅色。

  中华文化的本色,在百姓的生活里蕴藏,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淀,在发展的转变里丰富。善于给自己“把脉”的东沟人,抓住了自身血脉里的文化本色,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脱贫“药方”。截至2019年底,东沟村社会经济总收入达730余万元,旅游接待量达4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5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0万元。

编辑:苏喜茹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