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蒋场镇药材种植面积1万多亩,每亩平均收入约5000元,带动了农民增收。(视界网 邓慧遐 摄)
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脱贫攻坚提出了新考题:扶贫政策有了新变化,如何快速让贫困户掌握?就业难度增加,如何让贫困户实现稳定收入?脱贫后,如何保证不返贫?
对这些新考题,天门用实际行动一一作答。
考题一:扶贫政策难掌握
应答:每家两张表,政策落实一目了然
6月15日,走进净潭乡白湖村沈体明家,过去的大水缸和水舀不见了,代替的是水龙头。
2019年扶贫政策落实没有?沈体明往墙上一指:“都写在上面了!”原来,净潭乡为了让贫困户对扶贫政策明明白白,制作了扶贫帮扶明白卡,挂在每个贫困户家里。
明白卡上贴着两张表:一张是结对帮扶信息表,记录着帮扶责任人、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机关干部的详细信息,方便贫困户有问题随时找得到人;另一张是政策落实一览表,上面记录着贫困户享受政策兜底、教育资助、其他政策等情况,下面还附有相关扶贫补贴政策,该发多少,能领多少,清清楚楚。
扶贫政策好,到底好在哪里?净潭乡党委书记肖上平说,扶贫政策种类较多,不管是扶贫干部,还是贫困户,过去不少人心里是笔糊涂账。
针对疫后部分扶贫政策有所微调,该乡党员干部分成4个专班,从6月9日至15日,到12个贫困村召开了24场屋场会,集中宣讲最新扶贫政策,现场答疑。
得知省外务工可以拿到700元的一次性交通补贴和生活补助,贫困户蒋思伟非常高兴,积极外出务工。目前已在广州大麦制衣厂当上烫工。
为了让扶贫政策更清晰,净潭乡将精准扶贫政策整理成册,分成7大类21条,让扶贫干部和贫困户有据可依;将803户贫困户政策落实情况,以年度为单位整理成册。“规定动作”是否落实?一目了然。
考题二:贫困户难就业
应答:外出务工+本地企业消化+公益岗位兜底
在小板镇姚湖村,肖光亮刚从自家棉花地劳动回来。戴着草帽,背着药筒,看上去精神不错。
2013年10月,肖光亮的孙子不幸患上地中海贫血症,入院治疗将这个普通农户人家拖入困境。家中积蓄花光了,还欠下不少债务。但孩子的病情仍未稳定,需持续治疗,家里已无能为力。
作为家里主心骨,肖光亮特别能吃苦,一个人做几份工作。在小板镇政府及村委会帮助下,肖光亮申请了公益性岗位,负责附近村组居民垃圾清运。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清运完所辖村组的农户垃圾,1个月可收入600元。同时,村里还安排他为光伏发电场地维护,确保发电设施安全运行。2020年考虑到疫情影响,这份工作的工资从每年1000元提高至2000元。村里还组织肖光亮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他掌握了鱼类养殖技术,现受聘于龙阳水产公司,每年工作5个月左右。他还在十里八村做临时工,可获得数千元收入。
天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外务工的家庭,三分之二左右的收入来自外出务工。
为让贫困人口能够在疫情期间顺利就业,天门通过开展“点对点”送工进厂区的方式,帮助贫困户找工作。各部门、各乡镇还主动联络本地企业,介绍脱贫户到企业看环境、谈意向、促就业。同时,全力支持符合条件的贫困村开发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等农村公益性岗位。净潭乡6个重点贫困村光伏收入的80%,用于给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小板镇帮助贫困户就业100人,提供公益性岗位44个。
考题三:脱贫后难持续
应答:发展产业是根本
6月12日,在卢市镇大桥村采摘种植园蔬菜大棚内,何和平戴着口罩正在果园中劳作,除草、剪枝、梳果、吊绳,手法娴熟。他是该村2组贫困户,家中种了10多亩水稻,农闲时节到果园务工,一年务工收入3000多元。
大桥村是2014年市级重点贫困村,全村共有贫困户66户188人。通过多年努力,已摘掉“贫困村”帽子。这个果园是大桥村2019年2月筹建的产业扶贫项目,在天门市烟草公司扶贫工作组支持下,该村总投入40多万元,流转土地50亩,专门种植特色果蔬,打造扶贫果园。
采摘园负责人范文科介绍,此前,果园引进山东寿光的种植技术,尝试种植圣女果、甜瓜、草莓等10多个品种,部分品种水土不服,结果率低、果子较小。果园邀请农技专家寻找症结,发现是由于土壤缺乏微量元素所致。农技专家建议,可在土地上先种植1年至2年高粱,通过秸秆还田对土壤进行改良。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蔬菜大棚面积,将采摘园打造成集观光采摘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扶贫果园除了优先聘用贫困户务工外,所有收入将用于精准扶贫,包括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对贫困户的帮扶。如今,该村已有6名贫困户进园务工。
在横林镇叫湖新村,庄品健公司与合作社签约,订单收购虾稻米,每斤价格1.5元至1.8元,远高于2019年农户自己售卖的价格。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叫湖新村里虾稻共作面积达到5000亩。
为进一步提高产业扶贫质量,麻洋镇谢月村引进新技术。该村采用地膜技术,全程机械化播种,在收获一季花生后,再种一季黄心土豆。花生—土豆两季连种,将让这个村的脱贫持续、稳定、高效。
天门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巩固脱贫成果,发展产业是根本。2019年底,全市119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剩余脱贫人口,要求2020年8月底达到脱贫标准。该市将重点发展中药材、稻虾、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构建脱贫长效机制,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通讯员 付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