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武汉阔步迈向科技金融中心
湖北日报  2019-07-25 14:57:01

大武汉阔步迈向科技金融中心

图为:2018年7月,汉口银行携手投资机构在光谷开展“投贷联盟”沙龙活动。(资料图片)

大武汉阔步迈向科技金融中心

图为:武汉钧恒科技公司负责人(右)向银行经理介绍公司专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中华 摄)

  7月22日,科创板开市,标志着科创企业融资迎来全新时代:只要科技成色足、成长性好,即便不盈利,也有望上市融资。

  武汉科教资源丰富,科创企业众多,发展科技金融的土壤得天独厚。

  早在2011年,武汉获批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试点城市。2015年,武汉城市圈就成为全国首个、目前唯一一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同年,《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将在2020年建成以科技金融为重点的全国性专业金融中心。

  科技金融,即利用金融手段支持促进科技创新,已成为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突破口。

  先行先试,一路快跑,大武汉正阔步迈向科技金融中心。

  各方携手分摊风险“科保贷”从试点走向推广

  缺乏抵质押物、轻资产高风险……长期以来,科创企业存在诸多“先天不足”,让注重风险控制的银行不敢轻易贷款,即使对方是匹“黑马”。

  2015年,还在华中农业大学读博士的吴定心联合师弟、师妹创办武汉水之国环保公司,专注微生物技术治污。短短4年,企业就成长为科技“小巨人”。

  2019年初,企业步入快速发展期,自有资金难以满足扩产要求,尝试银行融资。汉口银行为其办了一笔60万元的科技保证保险贷款(简称“科保贷”)。

  “2018年我们营业收入不到1000万,又是第一次跟银行打交道,没想到两个月贷款就下来了。”吴定心感慨,时代在变,银行也在变。

  严把风险关的银行,为何打消了顾虑?原来,科保贷引入保险公司和政府两方,大大分摊了银行风险。

  “一旦企业产生坏账无法偿还贷款,保险公司、政府、银行会按照5:3:2的比例分担风险。”汉口银行风险管理部人员沈骋说。

  武汉市科技金融创新促进中心主任范方勇介绍,除了风险补偿,政府还会按照相关指标对银行进行贴息,确保企业能获贷款,成本不升反降,“科保贷保险费率一般不超过2.6%,银行利率按照基准利率上浮不超过40%,加上各类优惠政策,借款人融资成本能控制在10%以下,低于小微企业其他方式融资成本。”

  武汉水之国环保公司仅是科保贷最新受惠者之一。上半年,武汉新发放科保贷111笔、金额2.66亿元,实现翻倍增长。

  保险公司、政府、银行三方携手,联动机制趋于成熟。科保贷2013年在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2018年开始在武汉全市推广,是目前最有效果的科技金融举措之一。

  眼下,在武汉三镇开展科保贷业务的银行15家、保险公司11家。截至6月底,科保贷共发放711笔,流向科创企业的银行资金超过16亿元,如同源头活水,浇灌科创企业之花。

  探索产权质押贷款激活沉淀的“休眠资产”

  东湖高新区是武汉科技资源最密集区域,吸引24家银行来此设立科技支行。

  走进武汉钧恒科技公司会议室,各种企业荣誉、专利证书挂满一面墙。

  2018年,该公司订单源源不断,但回款周期长,急需流动资金。多方筹措未果后,凭借1项发明专利和6项实用新型专利,成功获得武汉农商行600万元贷款。

  “2019年还贷后又续贷,700万元专利质押贷款两个月前到账。”武汉钧恒科技公司财务负责人陈娟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对于轻资产科创企业来说,特别解渴。有贷款助推,公司经营业绩大幅提升,营业收入由2017年的3000万元猛增至2018年的8600万元。201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已达5000万,感觉距离行业“隐形冠军”更近了。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一种在欧美比较常见的融资方式,是指以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经评估后向银行申请融资。在我国,由于评估、风险控制及处置机制不健全,大量知识产权沉淀下来,成为企业“休眠资产”。

  通过建立政府财政资金贴息和风险补偿机制,武汉成为较早试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城市。

  光谷企业禾元生物从水稻中提取人血清白蛋白,“稻米造血”技术全球首创,但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距离真正临床运用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3年以来,禾元生物通过专利权质押贷款,累计贷款7000万元,渡过技术突破难关。目前,该公司已入选湖北省50家科创板种子企业名单。

  “我们改变传统的贷审观念,更看重企业成长性,而非实际抵押物。”武汉农商行光谷分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总经理刘新介绍,该行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业务较多,且至今没出现一例到期不还款的情况。

  武汉市知识产权局介绍,2018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成功放款98笔,总计7.12亿,受益企业四五十家,一家机电科技公司用专利贷了3000万。

  积极应对“市场失灵”政府补位“天使投资人”

  相对银行的间接融资而言,股权投资这类直接融资追求“高风险、高收益”,最契合科技型中小企业需求。

  然而,由于股权投资在国内起步较晚,发展时间尚短,人才也大多来自于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不少股权投资机构“银行色彩”较浓,注重“赚快钱”,服务的多是成熟项目。而种子期、初创期等更需要金融润泽的项目,往往无法获得投资,形成资本的“市场失灵”。

  “政府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最大天使投资人’的角色。”范方勇直言,风险投资缺位背景下,武汉早在2008年就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此后,武汉各区、各部门都陆续设立了相关引导基金,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补位。截至2019年6月底,全市设立的母、子基金36支,基金总规模149亿元,实际到位规模48亿多元。

  天使投资,股权投资的一种,一般针对更为早期的企业和创业团队。

  引导基金的优势在于可以与其他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子基金,并按事先约定的条件和规定期限,扩大对武汉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投资份额。目前,引导基金旗下母、子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方式累计投资科技型企业294家,投资总额近32亿元。

  此外,政府在引导基金中,只负责把控方向,基金公司负责运营,市场化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据统计,上述48亿多元到位资金中,引导基金实际出资8.76亿元,累计吸引各类资本金额达39.27亿元,财政资金实现超5倍放大。

  “下一步我们还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大力发展天使基金和创投基金,引导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及其他各类民营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创新企业。”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局长刘立新说,2018年,全市直接融资额1991.82亿元,同比增长13.62%,股权投资支持科创企业发展作用逐渐凸显。

  打造科技金融中心尚有诸多痛点待解

  上世纪20年代,武汉与上海、天津、广州同是当时全国四大金融中心,被誉为“驾乎津门,直追沪上”。此后数十年,武汉金融业与沿海地区虽有一定差距,但综合竞争力常年稳居中部之首。近年,科技金融渐成武汉金融新名片。

  2019年年初,武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目标,3年内,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要突破6000户。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需要更多科技金融的供给。

  全省首家科技型民营银行众邦银行在汉设立、武汉票据交易中心成立、大力培育科创企业上市……采访中,多名创业者、政府人员表示,科技资源更顺畅对接金融资源,对武汉打造科技创新之城十分重要。武汉科技金融起步较早,探索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但仍有不少痛点需要解决,例如投贷联动试点受阻、知识产权抵押增长缓慢等。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投贷联动允许银行以“信贷投放”与旗下子公司“股权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去服务企业,实现风险和收益匹配。2016年,汉口银行被批准为首批投贷联动10家试点银行之一。遗憾的是,汉口银行直属投资公司成立资质尚未获批。

  业内专家直言,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地,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建设有待发力,特别是在股权融资方面。

  武汉瀚海新酶公司从事体外诊断原料、分子生物学用酶等产品研发,在系列关键酶制剂和试剂上完成进口替代。2018年,该公司完成1500万A轮融资,目前正进行A+轮约4500万融资。遗憾的是,两轮融资领头和跟投,都是江苏等外地风投机构。

  “起初,我们也尝试向本地几家投资机构寻求融资,但资料发过去一两个月都不见反馈。”武汉瀚海新酶公司财务部负责人肖明顺说。

  这正是武汉打造科技金融中心的最大痛点!范方勇介绍,政府充当“天使投资人”是权宜之计,“我们希望武汉风险投资机构多起来,活跃起来,投资更多科创企业,政府一步一步从市场退出。”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科技企业是否真正具有成长性,需要专业分析,这对风险投资机构提出更高要求。他认为,资本总是附着在产业上,在成熟市场,资本追逐高科技具有自发性。武汉发展风险投资,应进一步提高优势高科技产业集中度,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和风投机构,形成聚集效应。

  “科创板就像锦标一样,几块金牌摆在那里,让千万人为之奋斗,激发出创新活力。”7月20日,开市前两天,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汉表示,科创板开市,为股权投资行业提供退出通道。

  设立不少于2000万元风险补偿金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直投子公司成立前积极储备投资项目……科创板锦标在前,武汉科技金融建设正快马加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中华)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