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至4月,武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创近五年来同期最高,增幅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
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汽车产业持续承压等情形,1-4月武汉工业增加值不降反升,画出优美增长“曲线”:全市38个行业大类中,30个行业正增长,半数行业增速超全市平均水平。重点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2%。
研究人士指出,这得益于武汉持续打出的双招双引、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加大工业企业技改等系列组合拳,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多点支撑。
优化营商环境动真格出狠招
2018年下半年以来,优化营商环境成了武汉高频“热词”。
“武汉要赢得高质量招商引资和城市发展的主动,不可能再简单依靠拼优惠政策、拼低要素成本,唯有优化营商环境才是最持久、最强劲的制胜之道。”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说。
2018年8月27日,武汉市召开2018年第7次拼搏赶超交流会,提出“放管服”改革要“放”得开、“管”得好、“服”得优,要大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行“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就近办”改革。
采取强力手段,在最短时间内大幅提升武汉营商环境。2019年以来,武汉市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又作出多次部署,明确要在全市掀起优化营商环境“大比武”。
2月14日,武汉开年第一会全市作风建设大会,提出持之以恒转作风、抓落实、优服务,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十不准”。
3月1日,武汉市又马不停蹄召开招商引资大会,提出做到“六要”:尽快实现“一网通办”、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推动服务下沉、建立“企有所呼、我必有应”工作机制。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将各项要求落在实处,必须刀口向内,自我革命。
2019年以来,武汉相继启动营商环境月排名及突出问题曝光制度;明确对标北上,年内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前十、中西部第一。
各区(功能区)对标对表,掀起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热潮:
东湖高新区提出,让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便捷,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武汉开发区实施“企业按铃、干部上门”服务,淘汰办事拖拉中介;武汉临空港经开区实行“黄牌”预警“红牌”警告制,确保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硚口区规定重点项目现场帮办全程帮办;青山区规定“一次办”“马上办”“全程跟”企业总部落户用时不到1个月等。
同时,相关部门启动营商环境督察,出台系列支持发展举措。
2月27日,武汉发布支持总部企业发展“30条”。3月21日,武汉出台《企业上市奖励实施办法》《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若干措施》。
4月1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通过《优化大通关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实施方案》,明确2019年实现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压缩40%,口岸经营服务性收费降低10%以上。5月13日又审议通过《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送审稿)》明确提出,本土民营企业新增投资同等享受招商引资政策。
技改投资带来不竭源泉
技改投资,是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不竭源泉。
1-4月,武汉工业增加值创近五年来同期最高,离不开近年持续推进的企业技改。
数据为证:近三年,武汉工业技改投资力度空前:2017年同比增长158%,增幅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2018年同比增长28.9%,增幅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2019年1-4月,增长15.2%,增幅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
近年武汉工业技改举措不断,从2017年推出的工业企业“零土地”技改“七条”,到今年出台“一企一策”推进智能化改造方案。
事实证明,技改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与激情。2018年,武汉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6.5%,专利申请量60511件,比2017年增长21.7%。2018年,武汉智能制造产业总产值比2017年增长18.8%,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增长21.5%;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2017年增长24.3%。
5月上旬,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对2018年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武汉成为全国唯一因“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的城市。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武汉结合自身优势,主动迎着变革浪潮,谋划新一轮发展。
丰富科技人才资源是武汉第一优势。2018年,武汉出台“支持高效高新产业发展的意见”,梯次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意见”提出,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1:1配套支持。
同时,围绕布局存储器、商业航天、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启动10个现代产业示范园和15个小微企业示范园建设;出台实施“万千百工程”,瞄准新兴产业领域,开展补链、强链、延链行动,策划储备一批前瞻性、带动性、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大力引进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项目。
2018年,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连续落户武汉,并全面实质化运营。
各方政策发力,一批“卡脖子”技术不断突破,如突破100G硅光收发芯片、自主架构64层三维闪存芯片、氢油物流车等一批产业核心、前沿技术,在III-V族光电芯片、硅光芯片、量子芯片和芯片系统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四大基地塑造精致城市新形象
过去提武汉支柱产业,想到的是钢铁、石化和汽车。如今武汉产业布局,已形成“一中心四极”发展格局:中心城区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东南、东北、西北和西南,分别建设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网安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并以此为依托,打造芯片、航天、网络安全、下一代汽车、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圈。
行走四大国家新基地,各项建设如火如荼。快舟火箭明年有望量产,存储器基地建设不断提速;国家网安基地培训区一期已封顶,展示中心主体结构完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基地,年内具备车辆上路测试运行条件。
同时,武汉初步建起以东风大道、左岭大道和临空港大道为标志的三条千亿级产业大道。
武汉开发区东风大道13公里距离内,聚集近2万家企业;东湖高新区左岭大道8公里范围内,分布国家存储器基地、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总投资额超过4000亿元;武汉临空港大道7.5公里长大道两侧,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签约协议投资3000多亿元。
良好营商环境、完备的产业链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武汉正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投资目的地。
2018年,武汉招商引资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59个,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8个,30亿元以上项目99个,全年签约总金额2007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759.6亿元。
2019年1-4月,武汉市招商引资捷报再传:签约金额5832.26亿元,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83个,新签约引进且已落地的3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个,30亿元以上的现代服务业项目8个,央企投资项目9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7个,中国500强投资项目9个,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投资项目4个,中国服务业500强投资项目5个,新经济500强投资项目3个。
4月,首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在汉举行,70个项目签约落户武汉,总投资超1300亿元。
今天的项目,将是明天的产出。时下,武汉围绕签约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又开始新一轮布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唐晓安 通讯员 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