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色十堰把美丽当“饭”吃
湖北日报  2019-04-25 16:57:44

绿色十堰把美丽当“饭”吃

图为:汉江郧阳段实施生态改造后美丽如画。

绿色十堰把美丽当“饭”吃

图为:客土喷播法修复山体,10多天就能发芽见绿。

  漫步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汉江边,果树成林,青山碧水。“几年前,这一带荒山连片;如今,建成3000多亩林果园,绿了荒山、鼓了口袋。”杨溪铺镇鲍沟村负责人自豪地说,依靠核桃、山桃等特色林果,2018年该村产业收入1000多万元。“建设绿色十堰是政治担当,更是一笔经济账、民生账。”十堰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作为核心水源区,近年来,该市把林业当作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把林特产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年植树造林稳定在30万亩以上,确保十堰市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三项指标全省第一。

  “石头山”披绿装

  4月18日,丹江口市三官殿办事处马头山,“石头缝”里长出的刺槐已经发芽。“别看树苗现在发芽吐绿,要经过一个冬夏才能确定是否成活。”正带领工人浇水的湖北霖生源造林绿化公司现场负责人汪昕介绍,马头山是典型的石漠化山体,在这样的山上植树,必须有“尖板眼”。

  从2019年1月起,该公司上百名工人系着安全绳贴在岩壁上,用风钻机和铁铲挖窝栽树。一个树窝直径80公分,深度40公分,栽上耐旱的侧柏或刺槐,踏紧从几公里外取来的泥土,再挂上水袋滴灌,一棵树才算栽完。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蜂巢式植树”。

  植绿马头山是十堰市精准灭荒工作的一部分。该市2018年初启动的这项工作,计划3年消灭荒山34.79万亩。

  时间短,任务重。该市创造性实施四季挖窝、三季栽树法,在宜栽树的季节栽树,其他季节挖窝、管护、育苗,使植树绿化成为常态。

  2018年11月,该市出台《十堰市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专项战役工作方案》,坚持扩绿与提质并重,规划在汉江、堵河及汉江重要支流两岸新造林近7万亩,在汉江两岸打造十堰版“富春山居图”。

  据统计,精准灭荒行动方案实施一年多来,该市消灭荒山29.19万亩,完成“三年计划”总任务的83.9%。

  修复山体“伤疤”

  4月19日,郧阳区天马大道裸露山体修复现场,罗师傅腰上系着安全绳,肩上扛着喷浆管,从10多米高的山体斜坡缓缓而下。斜坡上已提前挂上了三维防护网,随着机器轰鸣,喷出的土黄色泥浆像浆糊一样黏在山体上。

  “这叫客土喷播法,生态修复效果好。”干了5年生态修复工作的罗师傅说,泥浆里有草籽、藤条种子和肥料,喷播后10多天就能发芽见绿。

  十堰地处秦巴山区,修路、建厂、山体滑坡留下的裸露山体不在少数。“裸露山体就像伤疤,如果不及时修复,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引发滑坡、塌方等自然灾害。”十堰市林业局总工夏建福介绍,该市已下发通知,要求2019年全面消除城区裸露山体。

  经核查,城区及丹江口、郧阳、武当山共确定需修复裸露山体69处共66万平方米。

  十堰创新7种模式确保修复成效:平缓客土植树模式、坡底栽植植物模式、坡顶植藤模式、客土喷播模式、缓坡客土植树种草模式、植物攀爬网模式、板槽式种植模式,满足不同坡度、不同山体的修复技术要求。

  至4月中旬,共有67处已开工。同时,该市推进精细化增绿,把水边、路边、村边绿化作为重点内容,打造机场、公路、铁路绿色交通线。

  广建“绿色银行”

  4月,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桃花盛放,产业基地里,2019年新栽的300亩枸杞已抽出新芽;山上,一人多高的华山松林在春风中哗哗作响。

  “枸杞2020年挂果,华山松10年后进入收获期。”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介绍,坎子山村海拔1800多米,省内大多数选种的树种在当地都不太适应。十堰林科所考察后,建议该村选种华山松和枸杞作为林特产业发展。

  2018年,该村栽下5000亩华山松。“每亩松子能卖大几千元。”魏登殿说,华山松能绿化荒山,又能挣钱,“就是村里的绿色银行。”

  在十堰,这样的“绿色银行”随处可见。近年来,该市山上植树、路边栽花、林下种药,发展核桃、油橄榄、油牡丹、速生杨等各类林特产业。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制定了产业方向,房县种植核桃51万亩,成为湖北省唯一的“中国核桃之乡”;竹溪县种植漆树10万多亩,并在林下套种魔芋、蓖麻等经济作物;郧阳区在稳定木瓜产业的同时,发展油橄榄近3万亩。

  2018年,十堰全市林业经济规模达400万亩,综合产值近200亿元,五成贫困户通过林特产业增收,打造了竹山肚倍、郧阳木瓜、汉江樱桃等10余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天河情”“武当红”“兆健”等10多个产品商标被授予湖北省名牌产品。

  生态旅游助脱贫

  “不仅要绿,还要美。”十堰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该市启动重点区域林相改造工程,要求重点道路、景区两侧山体实现“四季见绿、四季有花”,增绿、添彩同步进行。

  郧西县天河,从县城到汉江交汇处有20多公里。以往,它就像一道“天堑”把两岸分开,沿途河沟纵横,交通不便。

  2015年,郧西县按照“山、水、林、田、路”系统治理思路,整治两岸河滩106万平方米,绿化乔灌4000多亩,修建生态湿地20余处,在24公里休闲绿道两侧建成四季常青、有花有果的生态示范带。如今,天河两岸成了4A景区,一年四季游人如织,带动30多个村庄靠旅游和林果产业增收。

  “美丽真能当饭吃。”说这话的,是竹山县文峰乡太和村村民谢伦华。

  太和村地处竹山、房县交界,山清水秀,但交通不便。该县致富带头人黄治虎来到村里,流转山林3500亩,种植腊梅、樱花、桃树等苗木花卉,把梅华谷打造成绵延十里、四季有花、绿意盎然的生态景区。

  景区建起来,游人多起来,谢伦华开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10多万元。如今,太和村成立了农家乐合作社、花卉苗木合作社,61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6000多元,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

  村庄绿了,家园美了。2018年,十堰市竹山县荣获“湖北省森林城市”,新增3个“湖北省森林城镇”,98个村荣获“湖北省绿色乡村”。(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汉泽 通讯员 袁晓秋 姬廷顺)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