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明在办公室(4月9日摄)。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弧连深山峡谷、跨越江河湖海、雄姿挺拔的大桥,有着“人间彩虹”的美誉。 30年来,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逐梦于“人间彩虹”,创造人生七彩。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弧连深山峡谷、跨越江河湖海、雄姿挺拔的大桥,有着“人间彩虹”的美誉。
30年来,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逐梦于“人间彩虹”,创造人生七彩。
心愿:建更多、更好的桥
刘自明的人生与大桥有缘。
1963年,刘自明出生之际,正值南京长江大桥在建,这是新中国“自力更生”建大桥的重要标志。1983年,刘自明接到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道桥专业录取通知书之时,港珠澳大桥的前身伶仃洋大桥建设构想首次被提出……
然而,大学毕业后,他却被分配从事建筑机械试验工作。
刘自明发现自己兴趣还在桥梁上。于是,他毅然选择考研,进入西南交通大学主攻桥梁工程专业。
刘自明说:“各种独特的挑战,正是桥梁建设的迷人之处。”
1989年,刘自明如愿进入桥梁工程行业。当时停建近10年的九江长江大桥复建,由他所在的中铁大桥局架起首节钢梁。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加上对大桥建设的着迷,让他在桥梁工程领域如鱼得水。
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通车前夕,武汉市决定大桥开放3天,让市民上桥参观。
“两江交汇、三镇割据的武汉,在武汉长江大桥通车38年后,迎来第二座长江大桥。”桥面上满是前来感受、体验新大桥的市民,有人甚至流下激动的泪水。回忆起这一场景,刘自明仍然激动:“在世上建更多、更好的桥,成了我今生最大心愿。”
刘自明在办公室(4月9日摄)。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弧连深山峡谷、跨越江河湖海、雄姿挺拔的大桥,有着“人间彩虹”的美誉。 30年来,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逐梦于“人间彩虹”,创造人生七彩。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奋斗:创新突破、自我超越
刘自明刚进入桥梁行业时,不少跨越长江的大桥,大量材料、技术得从国外引进,中铁大桥局同时在建桥梁不超过10座。
如今,中国桥梁建设工艺、材料水平世界领先,中铁大桥局可同时在海内外建造120座大桥。
“当打之年”,赶上中国桥梁建设“黄金时代”,刘自明感到荣幸。
“高速发展的经济催生巨大的交通网络需求,为桥梁建设者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刘自明说,中国桥梁建设的每一次突破与创新,都饱含着桥梁建设者的奋斗与担当。
福建平潭海峡,属于世界“三大风口”之一。这个区域每年海面6级风以上的时间达到320多天,8级风以上有110多天,被称为“建桥禁区”。规划中的京台高铁,平潭海峡是必须跨越的咽喉位置。
在这片海域建设的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全长16.3公里,是我国首条公铁两用跨海峡大桥,也是目前我国施工难度最大的桥梁。刘自明主动担任这座大桥的项目经理,接受新的严峻考验。
施工团队进场后,施工环境的恶劣超出意料:海床条件复杂,有的岩石强度超过200兆帕,比铁还硬,有的岩面倾斜度超过50度,难以下桩……受大风影响,有效施工作业时间不到全年的三分之一。
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后,第一个桥墩的钢围堰下沉就“出师不利”:提前到来的海上飓风,导致数百吨重的钢围堰底部被浪涌直接击穿,悬挂系统被严重损坏。
刘自明立即率队稳定受损钢围堰。此后,他组织专家一方面加强海况精准预报,加固结构设计,一方面优化工序缩短施工时间。终于,剩余的130个钢围堰全部顺利下放,为桥墩施工打好了基础。
“每座大桥建设,都会遇到不同难题。”刘自明说,一批批桥梁建设者,以祖国需求为己任,直面难题、创新突破、自我超越,“这是中国桥梁建设不断取得历史性跨越的重要因素”。
刘自明(左)在杨泗港大桥建设工地(4月9日摄)。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弧连深山峡谷、跨越江河湖海、雄姿挺拔的大桥,有着“人间彩虹”的美誉。 30年来,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逐梦于“人间彩虹”,创造人生七彩。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使命:添彩“中国制造”
2018年底,刘自明代表中铁大桥局,在北京领取我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
桥梁建设技术含量高、施工挑战大,伴随重重风险。刘自明说,确保桥梁全寿命周期质量安全,是中铁大桥局成立以来始终坚守的使命。
刘自明特别崇敬第一代中国大桥人的质量、创新的执着。他表示,正因如此,60多年过去了,“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经历无数洪峰冲击,以及近百次大小船舶撞击,今天依旧坚固如初。最新“体检报告”显示,目前全桥无变位下沉,百万颗铆钉未发现松动。
“这种精神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大桥人。”刘自明说。
2018年底,在武汉长江大桥上游6公里处的杨泗港长江大桥顺利合龙。借助全新工艺,过去需耗时近1年的钢梁架设环节,用时仅44天,创下最新“中国速度”。在桥身关键部位,二维码随处可见。手机一扫,施工人员、焊接时间等信息一目了然。
“工厂化”施工、“积木式”作业、二维码溯源……刘自明推行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土建施工、装备研发“四位一体”桥梁质量管理模式,确保了中铁大桥局“对大桥质量终身负责”承诺。
“我们在海内外累计已建造各类桥梁近3000座,无一发生质量事故。”刘自明自豪地说,未来随着桥梁建设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加上业内同仁的不懈努力与奋斗,中国桥梁作为“中国制造”的“国家名片”,必将更加闪亮。(新华社记者熊金超 李劲峰)
2018年12月29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顺利合龙(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图为新华网无人机队航拍港珠澳大桥。新华网黄璐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