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个武汉女孩在世界特奥会摘金夺银
湖北日报  2019-03-27 15:22:35

    原标题:了不起!两个武汉女孩在世界特奥会摘金夺

两个武汉女孩在世界特奥会摘金夺银

同学们用拥抱迎接聂婉茵。

  “你好棒!我们好想你!”3月26日上午8:20,武汉市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响起上课铃声,12岁的聂婉茵一走进教室,就被同学们团团抱住。在刚落幕的阿联酋阿布扎比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田径比赛中,聂婉茵和同校的刘莹取得了两金两银一铜的好成绩。其中,作为湖北队参赛队员中年龄最小的选手,聂婉茵一举夺得200米金牌、400米铜牌和4×100米银牌。当小伙伴们围着她们问“累不累”时,聂婉茵说:“有点累,但我们还是坚持住了。”

  两武汉女孩获两金两银一铜

  3月25日,聂婉茵、刘莹载誉回到武汉,迎接他们的是父母的拥抱,老师的鲜花,还有他们最爱吃的零食。从武汉火车站出站口出来,看到爸爸妈妈的聂婉茵先是一愣,随后哭了出来。从备赛开始,她已经整整30多天没有和家人联系了。在火车站,她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撒着娇。

  “小茵长高好多,现在快跟我一样高了。”聂婉茵妈妈告诉记者,孩子是今年2月从武汉到广州参加集训,3月中旬到阿布扎比,为了比赛,孩子把马尾辫也剪了。

  “大家为什么觉得小茵好棒?”

  “因为她自己洗头发。”

  “因为她自己洗衣服。”

  “因为她得了第一名。”

  回到学校的聂婉茵,身穿一套藏青色运动服,黑色运动背包上的“CHINA”字样特别打眼。她站在讲台上与同学们分享获奖的喜悦时,同学们纷纷在台下为她点赞。“这衣服是参加比赛时发的,包包也是。”聂婉茵一边说,一边从书包里拿出此次比赛的参赛证和3枚奖牌,开心地与记者合影。

  25岁的刘莹是湖北代表队里的“大姐姐”,目前在该校中职班学习,参加过多次全国和世界特奥赛事。此次她夺得400米银牌和4×100米金牌。刘莹说,虽然和外国选手因为语言问题交流不多,但赛场的氛围还是让她感到很棒。

  巧克力小蛋糕成训练神器

  成绩的背后,是训练的艰辛。

  该校体育老师王薛婵负责聂婉茵和刘莹的在校赛前训练。热身、拉伸、短跑、蛙跳、摆臂练习……2018年9月开始,聂婉茵每天放学都要在学校训练一个小时,周末也有训练任务。“聂婉茵正式训练的时间并不算特别长,但是她很有运动天赋。”王薛婵告诉记者,由于年龄较小,加上认知、理解和表达能力和正常同龄孩子相比较弱,所以刚开始训练时常常不在状态。“有时候她会呆在那里不动,也不说话,只是望着我。”王薛婵说,这时只有一个神器最管用,那就是巧克力小蛋糕。在美食的诱惑下,聂婉茵完成了一个又一个50米、80米、100米折返跑,大概6周以后,训练渐入佳境。

  刘莹的班主任张晓雯介绍,刘莹是一位特别能吃苦的学生,每天一到两个小时的训练从来都是一丝不苟的完成,即使刮风下雨,也要自己想办法完成当天的训练额度,相当自律。当记者问刘莹为什么如此自觉训练时,刘莹笑着说:“因为不努力就得不到奖牌,就得不到快乐。”

  “比赛带给孩子们的,不是一块奖牌,而是拼出的这一股精气神。”该校校长王霞介绍,迄今为止,该校学生参加世界特奥会、亚太地区及全国特奥会,共获金牌156枚、银牌84枚、铜牌139枚。“孩子们在运动场上找到了自信,实现了自我价值。”

两个武汉女孩在世界特奥会摘金夺银

刘莹为社区老人测量血压。

  孩子们的真善美吸引更多教师从教

  “这些孩子并不是一味需要人帮助,他们也有一颗帮助别人的心。”张晓雯点开手机相册,逐一翻看刘莹利用业余时间到学校厨房帮厨、进社区为老人测量血压、到企业去义卖自制手工艺品的照片。她说:“刘莹身上有很多可贵的品质,自律、刻苦、热心还有团队协作意识,所以她获奖,我们不吃惊。”

  “聂婉茵会经常帮女同学梳辫子。”聂婉茵的班主任曾光还回忆,自己带的上一个班级,有一位男生也是小头症患者,但他却是个滑轮健将,2010年参加全国特奥会时,夺得三金两银。“别人只知道他获得的好成绩,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那次比赛,他当时摔倒受伤了,但他却不顾自己的伤势,反倒去照顾另一位受伤的同学。”

  正是孩子们的真善美,吸引更多青年教师来到这所学校,王薛婵就是其中之一。“我曾经在健身俱乐部,教过一批聋哑学生跳健美操,刚开始孩子们特别缺乏自信,但经过两三个月的训练后,他们个个都变得和普通孩子一样爱笑爱闹。我想,我做为一个体育老师,也许可以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做点什么。”于是,研究生毕业的王薛婵在2018年参加教师招考时,选择了做一名特教教师。

  王薛婵坦言,当第一次给学生上课,有孩子趁着她蹲下时抓住她的头发不放、还挠伤了她的脸时,她真的差点被气哭了,但当孩子们端着自己包的饺子,冒着小雨跑到她身边,喊着“王老师,快吃快吃”时,她也真的很感动,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朱惠 实习生周影 通讯员王琼)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