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8年10月28日,恩施市屯堡乡田凤坪村的尖刀班队员坐着吊篮,从100多米高的悬崖绝壁下到山洞中引水。(视界网 伍功勋 摄)
脱贫进入最后冲刺,如何攻下“最难的硬骨头”?
初春时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恩施市乡村,看变化、听心声。
尖刀班绝壁取水
“再过一个月,老乡们就能喝上泉水了。”2月28日,杨文清的面前,一个300立方米的储水池初具雏形,用石头和水泥垒起的围坝有1人多高。
4个多月前,为了找水,驻村尖刀班队员杨文清将100多米长的绳子一头系在山顶灌木上,一头系在腰间,吊在空中摸进半山腰的山洞,在黑黝黝的洞内摸索1.5公里,终于找到一股甘泉。“田凤坪令人愁,吃水贵如油。”屯堡乡田凤坪村坐落在海拔1300米的朝东岩下,共有818户人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占3成。随着脱贫攻坚深入,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缺水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是枯水期,只要连续干旱10天,水窖就露底干涸。每到此时,村民只好用大桶到10公里外的集镇挑水。
开屋坝会、找资金、定方案……2018年10月12日,由“尖刀班”成员罗方宇、杨文清和村民组成探水队,依靠绳索降到洞口,进入洞中寻找水源。找到水,还得用电力抽出来。2018年10月28日,从绝壁上缓缓下降,尖刀班成员和工人乘坐吊篮进入洞中。他们抬着发电机、电线等设备,靠着微弱的矿灯照明,一路穿越乱石堆,进入洞中铺设水管,安装发电机组。当年10月31日17时15分,甘甜的泉水终于从洞中流出。“村民很快都吃上山泉水。”村支书杨流祥信心满满。
恩施玉露连涨3年
“每天都到茶园察看。”2月27日中午,太阳露了个头又躲进厚厚云层,记者沿着盘山公路蜿蜒上行,一垄垄茶园随着山脉起伏,犹如波涛荡漾于群山沟壑中。“最近冷空气频繁,离开园还有一周左右。”恩施市芭蕉乡茶农冯德成掩饰不住焦急。
比冯德成更急的是一批批外地茶商。他们提前来到芭蕉乡,在村里租房子住下。“一年之计在于春。”来自杭州的茶商钱运福告诉记者。“我们都是直接到田间地头抢购,来晚了拿着现金也买不到好茶。”
芭蕉乡,恩施玉露发源地,茶叶面积达10.8万亩,农民90%收入来自茶叶。多年来,农民千家万户分散种植、采摘,背着竹篓叫卖。利润大头被外地茶商赚走,风险却留给了茶农。
2017年,恩施市委、市政府多次把脉问诊,决定用新思维重整产业链。
当年秋天,武汉嘉裕生物科技公司入驻芭蕉乡,为茶农统一改良品种、统一配肥、统一生物杀虫、统一茶园管护、统一送检,茶农只需每年花费700元,省时省力省钱,过去难以撬动的茶园大规模绿色化提档升级,通过“托管制”实现了。
2018年10月18日,3架无人机腾空而起,为受茶尺蠖病害袭击的1万多亩秋茶园喷洒生物杀虫剂。嘉裕生物公司为茶园防虫杀虫每亩收费10元。以前茶农自己干,亩均成本百余元,而且要花半天工。
在芭蕉,196家茶企与农民签订协议,保护价兜底收购,行情好的时候则比市场价高10%。
政府兴建茶业交易市场,利用各种平台宣传恩施玉露,在杭州、北京、武汉,政府兴建了一批体验馆,恩施玉露的名气越来越大。
“2018年全乡茶叶库存为零,2019年玉露鲜叶收购价估计冲过100元/斤大关。”2月27日傍晚,在恩施市金苔香茶业公司,董事长金岁宏带着记者来到制茶车间,参观一批新购的制茶设备。“恩施玉露已出口到夏威夷等地,成为当地红酒酿造的重要原料,2018年出口额近百万美元。”“恩施玉露卖价连涨3年。在全国茶叶过剩的大背景下,殊为难得。”芭蕉乡党委书记龙慧告诉记者。
靠奋斗创造幸福人生
一段朽木、一截树根,转眼变成美轮美奂的作品。2月25日,在恩施市大龙潭村,失聪青年杨奎手里如上演魔法,令现场观看的记者眼花缭乱。
杨奎,1991年出生于贫困家庭。4岁时偶发感冒,因注射药物过敏感染,导致听力和发声器官严重受损,原本贫寒的家庭无法承担继续治疗费用,母亲也离开杨奎姐弟俩一去不返。
2011年,他到“黄杨木雕”传人余兴桥处学习木雕工艺。因为听不到、不会说话还不认字,沟通起来很困难,但他肯学、肯干、爱琢磨,别人一般学3年会单独做出成品,他4年多就独当一面了。2018年11月,当地残联推荐他参加湖北省工匠杯技能大赛,杨奎一举拿下木雕大赛亚军。现在,很多客人来店指名要买他的作品,他年收入达10来万元,全家摆脱了贫困。
杨奎作为自力更生脱贫的代表,与200多名自力更生脱贫示范户一起,受到恩施市表彰,披绶带、拿奖牌、领奖金,当地电视台全程直播。“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恩施市用先进典型引路,2018年以来,该市有100多户贫困户递交《脱贫申请书》,主动申请“脱贫摘帽”。(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 通讯员 赵盛迷 卢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