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873支“轻骑兵”走遍荆山楚水 让群众时时处处分享文化“大餐”
图为: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在长阳龙舟坪郑家榜村演出。(视界网 杜昆 黄炎 摄)
2月12日,正月初八,为观看下午2点在阳新县文化馆演出的经典黄梅戏《罗帕记》,不少当地群众早早在家吃过午饭,乘坐公交车从老城区赶到新城区来看戏。
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小分队,更是提前一天冒着雨夹雪,暂别尚在过年的家人,从武汉赶到阳新。演员王肖磊、王艺琳夫妇甚至带着未满周岁的婴儿,踏上新春送戏下乡之路。
小分队不仅现场演出,还同时运用抖音、斗鱼直播等进行线上线下互动。这不,正在台下聚精会神看戏的张光翠大婶,就接到了正乘高铁赴广东上班的儿子电话,儿子在抖音里看到了家乡正在举办的文艺演出,激动地热泪盈眶。
红色文艺轻骑兵,扎根荆楚暖人心。湖北着眼全域覆盖基层、全程精心组织、全心服务群众,在全国率先打造873支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深入乡村社区、学校军营、工矿企业、建设工地等,广泛开展送戏下乡、文艺汇演、非遗展示、社区文化秀、新春书画展览、写春联、公益电影播放、辅导培训等10920场文化惠民活动。特别是广泛运用抖音、斗鱼直播等平台,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活动5000余场次,全媒体推送活动信息5300余条,总浏览量突破1亿。
精准对接送好戏
“不须停杯问生地,长阳亦是我故乡……”这首优美动人的歌曲《转山转水转到长阳留下来》,如今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人传唱、家喻户晓。这缘于1月3日,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在长阳龙舟坪郑家榜村的慰问演出,《转山转水转到长阳留下来》作为最新创作歌曲,首次亮相舞台。
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活动,坚持向革命老区、贫苦地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倾斜,精准对接人民群众需求,注重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受众,分门别类制定活动“菜单”,开展“订单式”“点单式”文化服务,让群众说了算,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组织方石、王原平等10多位知名艺术家,深入英山、保康、长阳、神农架林区等地,“量身”创作《家在英山》《转山转水转到长阳留下来》《山窝窝》等17首扶贫歌曲,通过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广泛教传唱。面向城镇街道社区群众,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多支小分队带来新编广场舞,艺术家们手把手教社区大妈大婶。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多次走进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建设工地慰问演出,为让工人们晚间好好休息,特意选在中午演出,魔术、合唱、快板等工人喜爱的互动节目轮番上演。
借力新媒强互动
1月31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走进武汉江夏区五里界街群益村。湖北舞蹈金凤奖一等奖获得者肖雪峰、徐喆带来双人舞《高粱红了》,现场抖音视频点击量就达42万人次。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不仅演遍荆山楚水,更借助网络传播,让远在他乡的荆楚儿女同看家乡戏,同赞家乡新变化。
每一支小分队演出,都会借助抖音平台,宣传活动精彩片段和花絮。截至目前,湖北省各市州党委宣传部和湖北省直宣传文化战线单位开通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抖音政务号32个,展播活动视频600余个,实现全天不间断线上线下展示。
同时,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还借助“学习强国”湖北平台、长江云、微信网络直播、斗鱼直播、VPHOTO图片直播进行滚动展播,实时宣传活动开展情况,形成立体化、矩阵化的宣传效应。
队伍规模全国第一
气温零下3摄氏度,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杨俊身穿薄纱衣演唱《女驸马》,台下观众叫好不断。候场时,杨俊冻得全身发抖,刚上台牙齿打颤,开腔两个字差点没唱出来,她却打趣:“俗话说,冻不死的花旦,在低温严寒环境演出能锻炼一副好嗓子。”
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湖北省京剧院小分队,裴咏杰、王小蝉、江峰等京剧名家走进鄂州市梁子湖区峒山村、新洲区汪集镇陶嘴咀村等地,为乡亲们演绎经典折子戏《霸王别姬》等,在低温严寒中力求“演一场、暖一乡”。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陆鸣和搭档许勇,嫌舞台离群众远了,走到台下观众身边,表演相声《我也来祝贺》,说学逗唱让观众乐翻了天,现场欢呼声不断。
湖北省委宣传部通过分级、分类建立文艺轻骑兵数据库,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文艺轻骑兵队伍,先后组织10多位“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20余位著名表演艺术家,把100多个传统的折子戏、优秀唱段送进基层群众心窝里。湖北省组建873支人员精干、水平精湛、灵活高效的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规模居全国第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别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