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岁来汉学艺 他将武汉杂技传向非洲
长江日报  2019-01-30 16:54:49

9岁来汉学艺 他将武汉杂技传向非洲

苏丹杂技团团长穆达维(左)和儿子穆斯塔法    中国驻苏丹使馆 赖建涛 摄

9岁来汉学艺 他将武汉杂技传向非洲

2017年,苏丹学员回汉和恩师一起重游江滩    武汉杂技团供图

9岁来汉学艺 他将武汉杂技传向非洲

苏丹学员在练习钻圈   武汉杂技团供图

  苏丹是最早和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之一,2019年迎来两国建交60周年。

  1970年,苏丹共和国总统加法尔·穆罕默德·尼迈里第一次访问中国,在北京观看了一场高水平的杂技演出,深受震撼。培养苏丹人的杂技团成为他的心愿。访华期间,中苏签署了一系列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协定,其中一项内容,是双方合作组建苏丹杂技团。

  1971年10月,50名10岁左右的苏丹孩子来到武汉,开始在武汉杂技团学杂技、学音乐,一待就是两年半。他们是苏丹杂技团第一批演员,苏丹杂技团也是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唯一的杂技团。现任团长56岁的穆达维·阿里·比拉勒,就是当年50名孩子中的一员。

  在武汉学艺的经历,至今影响着穆达维·阿里·比拉勒的生活。他会说中文,会用微信和中国朋友联系,还常拍照发朋友圈。提到武汉,穆达维会说:“武汉永远是我的第二个家!”采访结束时,他特意让儿子用中文写下了感谢的告白:“非常感谢武汉杂技团”

  在武汉,我们叫老师爸爸妈妈

  上世纪70年代,整个非洲以及阿拉伯国家,不知道杂技为何物。穆达维回忆,当时他的家人是从广播里听到招收杂技学员的消息,决定送他去试试。到武汉时,穆达维年仅9岁:“第一个感觉,就是武汉太冷了!”

  苏丹气候炎热干燥,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首都喀土穆有“世界火炉”之称,最高气温可达47℃,而武汉冬天的气温有时到零下。环境陌生,语言不通,不会拿筷子,更吃不惯米饭,这些年幼的孩子只有哭。“那时候年纪小啊,我们天真地以为,可以自己走着回苏丹,就想大家一起走回去。”穆达维说。

  为了让小学员们安心训练,武汉杂技团专门给宿舍安装了暖气,还给他们安排了一场杂技演出:车技、走钢丝……精彩的表演把孩子们吸引住了。

  听说他们也能学会这些表演,大家一下子来了劲儿。“我们都觉得能表演杂技的人是有魔力的,武汉人为什么有这种魔力?想来想去,我们觉得因为他们都吃米饭,而我们只爱吃大饼。从那以后大家开始抢着吃米饭,希望自己能早一天练成这些技艺。”穆达维说。

  从零开始学杂技,不是件容易事。杂技团安排学员们每天练基本功,从早上到下午要练近十个小时,下腰、翻筋斗,动作一个都不能少。穆达维主要学杂耍和武术节目,吃了不少苦头:“不管是下雨、下雪都要练功,练功房没有暖气,真的是太冷了。刚开始我们哭着抗议,过了大概三个月之后,才适应了。”

  穆达维记忆最深的不是少年学艺的苦,而是照料小学员的武汉老师们的精心。“我们50个孩子只有一个翻译,一开始照顾不过来。老师们就特别仔细地关照我们,教我们说中文,平时跟我们一起吃一起住,晚上还给我们盖被子,对我们很好,我们都叫他们爸爸妈妈。这些事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为了鼓励学员们练功,老师们会准备一些小惊喜:动作练好了,或者学会了一句中文,老师就会奖励一些糖果,让学员们高兴好久。春节期间,老师们带着他们去拜年走亲戚,给他们带很多糖果和好吃的,“就像家人一样”。而遇到苏丹的民族节日,老师们也会给学员们放假,带着他们出门玩,近至武汉市区内的东湖、龟山、长江大桥,远至韶山、桂林,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

  杂技成了苏丹名片,闪耀全非洲

  在武汉学艺的两年多里,穆达维和伙伴们学会了《单蹬技》《木砖顶》《走钢丝》《水流星》《高车踢碗》等20多个杂技节目。“我们先是在武汉举行了毕业演出,然后和老师们一起去北京汇报演出。当演出完,所有的苏丹孩子都哭了,老师们也哭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次演出完我们就要回苏丹去,舍不得武汉的老师们。”穆达维说。

  这批苏丹小学员,回国后成为苏丹杂技团第一批演员。总统尼迈里亲自出席了他们的第一次演出。而作为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唯一的杂技艺术表演团队,苏丹杂技团很快成为苏丹共和国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他们走遍了苏丹的城市和州县,多次在重大外交场合亮相,还出访了众多阿拉伯和非洲国家。“我们演出时,经常是票卖完了,没有位置也还有很多人要进来站着看。我们去过很多城市,有人专程从其他国家赶过来看我们演出。”穆达维说,经常有观众在演出后会问他们,怎么能练就这样的本领,他都会骄傲地说:“我们的节目是向中国人学的,中国武汉!”

  中苏两国因为杂技结下的情谊从未间断。改革开放后,两国交往更多,杂技情缘更深。

  1977年至1981年,苏丹杂技团派出第二批共25位学员来武汉学习。1982年至1985年,武汉杂技团先后派出三批杂技专家前往苏丹喀土穆教学。2003年,两名武汉杂技教练在苏丹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因为这段杂技友情,尼迈里总统授予每位中国杂技教练一枚“苏丹民主共和国一级勋章”。1994年苏丹总统巴希尔访问武汉时,也特意授予“杂技女皇”夏菊花一枚“苏丹民主共和国一级勋章”。

  有生之年,希望能带团回武汉演出

  2017年11月,穆达维等9位苏丹学员受中国文化部邀请,回武汉杂技团“探亲”。这是他离开40多年之后,第一次回武汉。在洞庭小路3号武汉杂技团旧址,穆达维和同伴们回想当年一起溜出去在长江边玩耍的趣事,感叹着武汉变化之大。在武汉杂技厅练功房,他和曾庆林、姚金妹等老师紧紧抱在一起,热泪盈眶:“老师您还好吗?40多年了,我们很想你们!”

  穆达维介绍,目前苏丹杂技团有100多位演员,当年和他一起来汉学艺的同伴,如今很多成了教练、编导。目前苏丹杂技团的演出节目,除了在服装、音乐上融进苏丹的文化元素,依旧保持着武汉杂技的技巧和特色。“不仅是杂技技巧,我们的服装、舞台、道具都是在中国杂技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的!”

  而在杂技之外,武汉的经历在穆达维生活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痕:“在团里我和同事之间交流经常会说中文,在家里吃米饭,大家都会用筷子。我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每次遇到中国人我都会问他们:知道武汉吗,认识夏菊花吗?”

  穆达维的儿子穆斯塔法目前在苏丹孔子学院学中文,穆达维还有意将女儿送到中国学中医。而他最大的愿望,是有生之年能促成苏丹杂技团和武汉杂技团的合作。“2021年迎来苏丹杂技团建团50周年,我希望能带团去武汉,和武汉杂技团共同完成一场演出。为了这次演出,目前我们挑选了12名小学员,如果有机会让他们到武汉杂技团学习那就更好了!”(长江日报记者王娟 通讯员赖建涛 林奋)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