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8年第四届湖北省群众广场舞展演作品《山谣》。新华社记者饶饶 摄
华夏大地,城市乡村。有一种文艺形式深受百姓欢迎,有一项休闲运动广受人民追捧,那就是广场舞。
朝阳初起,挥剑舞扇,夕阳余照,舞姿翩跹……春夏秋冬,追梦的人们把舞步踏起;城市乡村,响起悠扬的音乐之声。广场舞已成为最流行的群众文化娱乐形式。
2018年10月,来自全国的30个广场舞节目在北京集中展演,北京工业大学奥林匹克体育馆变成了阿姨们的主场。湖北恩施的来凤土家摆手舞亮相全国舞台,这支原生态的舞蹈以苍劲的舞姿,配合着地方特色的音乐旋律,展现了热情好客的土家文化。
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的广场舞专场展演。这标志着源自民间的广场舞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从街头村角走向艺术的舞台,从大众自发的娱乐向表演艺术形式转变,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孜孜不倦的追寻与创新。
广场起舞 “中国大妈”创造出新娱乐
正如许多艺术形式源自民间的创造一样,广场舞是近年来民间自发兴起的一种娱乐健身形式。准确地说,她是中国大妈们创造出来的一种娱乐形式。
清晨或夜晚,在城市的某个空地上,一群退休的大妈们,放上一个音箱,听着音乐翩翩舞起来,舒展四肢、活动全身,消除一天的疲劳,获得一身的轻松。这就是最初的广场舞。
没有人料到,这种自娱的活动竟然快速风靡全国。从北国到南海,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广场舞已渐成广大城乡居民共同的娱乐方式。2014年,中国大妈们甚至将广场舞跳向全世界,先后在巴黎卢浮宫、莫斯科红场前跳起了中国风的广场舞。广场舞成为一种我国独特的文化景观。
从事群众艺术普及工作的湖北省群众艺术馆专家说,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文化活动潮起潮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80年代全国风靡交谊舞、迪斯科,90年代兴起卡拉OK、练歌房,现在流行广场舞。但就普及度和群众参与度而言,没有哪种群众文化活动超过广场舞。
湖北鄂州市文体局文艺科科长汪德林告诉记者,这个市每个行政村都建设有文化广场,每个村都有跳广场舞的队伍。
中国文化馆协会编撰的《广场舞文化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参与广场舞活动的人数已超1.8亿。据湖北省文化部门统计,目前湖北省活跃在广大城市、农村的广场舞队伍有20余万支。
记者在武汉采访了几位广场舞者,他们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年轻时爱好跳舞,是当时宣传队的骨干。但是,过去个人生活选择空间有限,他们跳舞的才华无法展现。现在迎来了一个自由开放的时代,这些爹爹婆婆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形式延续了青年时的艺术梦想。
62岁的舒彬原是部队文工团的一名文艺兵,转业到工厂后还参加工厂宣传队跳舞,后来工厂也不跳舞了,她又在社区当起了舞蹈老师。广场舞兴起后,她投身广场舞中。采访时,她笑着对记者说:“这个年纪了,更需要抓紧时间跳。”一辈子与舞结缘,跳广场舞成了她退休生活的主要内容。
刚满60岁的郭建从武汉市疾控中心的超声科医生岗位上退休下来,但是并未减退的是他对舞蹈的热情。他告诉记者,读小学时就是小学宣传队队员,四年级时被市歌舞剧院看中,差点就走上了专业的道路,但是当时家里不同意,舞蹈梦夭折了。如今郭建成了广场舞队伍的“明星爹爹”。他每周三次从汉口开车到武昌跳广场舞。
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王原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广场舞是特殊时期、特殊人群带来的特殊文化现象。广场舞主体是50后、60后这批人,他们过去文化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改革开放之后,文化日益丰富发展,激发了他们的文化热情,就形成了这个独特的现象。”
图为农民艺术团在排练广场舞《新龙船调》。新华社记者喻珮 摄
不断创新 从自娱健身向表演艺术转型升级
“今年五十九呀,明年五十八,越跳越年轻呀,越活越开心……”
记者近日在“湖北省十大最美湖泊”之一的黄冈遗爱湖公园采访时,欢快的歌曲《黄州俏大妈》正在公园的广场上奏响,蕴涵传统戏曲黄梅戏元素的音乐旋律在公园上空回荡。36位身穿当地民间工艺——黄梅挑花织成的大红舞衣,手拿黄梅挑花八角巾的阿姨们,跳起俏丽多姿的广场舞,并结合现代说唱,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
66岁的王绍斌是这支广场舞团的领队,她告诉记者:“我们2014年组队至今,不仅多次在省里、市里比赛获奖,还跳进过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演播厅哩!排演这支舞蹈就是想潜移默化地传承文化,将浓郁的地方特色传扬出去。”
记者在湖北各地采访,强烈感受到广场舞不仅深受民众喜爱,而且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从单纯的自娱健身,渐渐向表演艺术转型升级。
在人们的印象中,广场舞只有律动,没有主题,没有表意功能,这些仍是多数广场舞的主要特征。但是,一些广场舞团队已不满足自娱自乐健身操式的广场舞。他们将专业的舞蹈元素引进到广场舞中,不断挖掘地方传统戏曲音乐等民间艺术形式,将它们融入到广场舞中来,编创出一大批具有传统地方特色和表意功能的广场舞,大大提高了广场舞的艺术性、观赏性。
今年69岁的童爱武原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团干,后来下岗了回到家乡武汉洪山区青菱乡。她自幼爱好跳舞,广场舞兴起之后,她的舞蹈梦又开始萌芽开花。
2003年,童爱武与同村那些爱好广场舞的姐妹们组成了一个广场舞团,自任团长。刚开始共16人,8男8女,平均年龄50多岁。他们的梦想是将广场舞从乡村广场跳到国家级的大舞台。
童爱武将她做生意赚的钱投入到她的舞蹈事业中。她自掏腰包请来专业的编导、作曲,打造可以走向舞台表演的“升级版”广场舞。2004年,她们团队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创作的《醉金秋》一炮打响,受到民众的欢迎,也受到专业人士的重视。
从此,这个团队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创作了《妹娃要过河》《汉正街扁担》《庄稼人》《新龙船调》等广场舞作品,在湖北省举办的广场舞比赛中连连获奖。她的团队也正式命名为“武汉市洪山区农民艺术团”,团员增加到40人,平均年龄55岁。
他们到大舞台演出的梦也实现了。近年来,童爱武带着她的艺术团已经走遍了国内的大小舞台,足迹遍布武汉、北京、上海、敦煌、香港、澳门,跳到了上海世博会,跳进了第一届农民丰收节……
这支舞蹈队虽然仍是一个业余的“草台班子”,但每周会从武汉各地聚集到一起训练三次,不断创作出新的节目,尤其是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将它们用广场舞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艺术团已经成为武汉市群众文化艺术的一张“名片”,一些大型文化活动都会邀请他们演出。童爱武也成为农村文化艺术名人,获得过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群星奖”。
刘萍是湖北省潜江市人大退休的公务员,她以前是文艺宣传队的骨干,2011年退休后也参与到广场舞大军中。但很快刘萍对这种仅仅是自娱自乐的跳舞感到不满足,她与几个相好的姐妹一商量,决定组织一个高水平的广场舞队,起名“潜江爱舞者艺术团”。这个团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现在30人。
潜江是“中国小龙虾之城”,每年都要举办龙虾节。刘萍决意创作一个广场舞反映这个地方的特色。她像着了魔一般,拿出自家铺面出租的收入,到北京音乐学院请作曲家作曲,到武汉请省歌舞团的专家帮助编舞,自己设计服装。一遍遍修改,一遍遍排练,她们比专业艺术团练功抓得还紧。刘萍说,她为排练这支舞瘦了13斤。
2014年,湖北省举办第一届全省群众广场舞展演,刘萍携她们创作的《龙虾情韵》参赛,获得一等奖。这支舞蹈,通过对小龙虾神和形的艺术模仿,讲述当地的龙虾产业带来的生活变化。几年来,这支舞蹈成为潜江龙虾节的保留节目,被全市的广场舞爱好者争相学习、复制、传播。
像童爱武、刘萍一样,在湖北全省各市县都涌现出不少有名的广场舞团队,他们不断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创作出可以表演的广场舞作品,成为地方特色的文艺样式,也将广场舞推向了一个新境界。
湖北省从2014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四次全省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从展演节目看,已经突破了传统广场舞的概念,融入了富有文化内涵的新元素,增强了舞蹈的可观赏性和表演性。
记者观察到,广场舞的这种演变、发展和创新还带来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全面复兴。各个地方的广场舞爱好者在创作时都不约而同地将眼光聚焦于地方文化传统上,他们拾起散落在民间快要凋零的传统艺术之花,使其借助广场舞再一次绽放。
2018年10月底,湖北省第四届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在武汉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550余位广场舞爱好者,带来了《山谣》《阿西里西》《莲湘舞出幸福来》《石雕狮乐》《赛龙舟》《姑娘们的油纸扇》等17支广场舞。
展演作品中,有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用广场舞的形式向大众展现出来;有的将地方小歌小调推陈出新创作出广场舞音乐;有的将地方独特的生活习俗编成舞蹈动作……
整场广场舞展演就像一部湖北风俗民情志,是一场湖北各地文化的展示。你也会强烈地感受到群众的艺术创造精神。
引导扶持 打造新时期群众文艺品牌
与过去流行一时的交谊舞、迪斯科、卡拉OK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命运不同,广场舞广泛流行之后,引起了文化部门的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对广场舞进行引导、激励,专业人士也积极参与广场舞的创作,使这种本身就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化活动,更加欣欣向荣起来。
2015年,原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明确政府积极推动广场舞健康、文明、有序开展。
湖北文化管理部门则行动更早。原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耀华介绍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文化为民”到底能做些什么,作为文化主管部门一直在探索。送戏、送电影下乡等都做过,但最后发现,老百姓最喜欢的还是广场舞。于是省文化部门决定将广场舞当作群众文化的一个品牌来抓。
从2014年开始,湖北省就在全省开展广场舞“四个全覆盖”工作,即培育发展民间广场舞团队乡级全覆盖,每个乡有一个优秀团队;广场建设村级全覆盖,每个村有个标准的广场;广场舞骨干培训省市县三级全覆盖,每年举行至少一次培训;省市县乡四级层层展演全覆盖,已共举办了四届。
2014年,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当年1月,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全省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的通知》,在市、县、乡层层组织群众广场舞展演选拔,最后选出优秀团队参加省级集中展演。
这一活动得到了全省广场舞爱好者的热烈响应。据湖北省群艺馆统计,2014年全湖北省参加各级广场舞展演的团队达14956支,参演群众近35万人次。最后产生31支优秀队伍(16支社区队伍和15支行政村队伍),参加全省集中展演比赛,参演人员共1087人。
到2019年为止,这样的展演活动已经开展了四次。参演群众一次比一次多。2015年,全省各级有16000多个团队参演,2017年第三届参演团队达到17000个。
为满足群众提高广场舞技艺的需求,湖北省群艺馆牵头,在全省展开了大培训。每年培训一批骨干分子。从2014年开始,已先后举办了5000余个培训班,培训了近50万人次。
与此同时,湖北省通过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多种形式开展“广场舞之星”个人、“最佳人气奖”广场舞团队和湖北省百佳社会文艺团队评选,对广场舞骨干分子和团队给予表彰奖励和资金扶持。
一些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也积极投身到广场舞的创新中来。湖北省群艺馆五位编导都纷纷下基层帮助编舞。国家二级编导刘晓梅帮助编排了《黄州俏大妈》等多个获奖作品,从动作设计编排到服饰道具,每个细节都进行指导。
湖北省群艺馆还组织专业作曲家编写了50多首音乐供湖北省广场舞队选用。国家一级作曲王原平曾谱写出《山路十八弯》等家喻户晓的民歌,这几年也为广场舞写了好几首音乐。湖北省群艺馆副馆长、国家一级作曲周曼丽特意为湖北群众广场舞展演谱写了主题曲《舞起来》,这首歌曲如今已燃爆了全国多地的广场舞舞台。
广场舞还走进了湖北艺术院校的课堂。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卢慧告诉记者,以前学校只教授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等课程,看到广场舞这样受群众欢迎,学院编导专业新开设了“大型广场舞创作”课程,为广场舞培养编导人才。她本人也经常受邀到湖北各地帮助编排广场舞。
湖北各地也加强了文化广场建设,为广场舞提供舞台。2014年,原湖北省文化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农村文化广场建设的意见》。湖北省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推动湖北省文化广场建设,同时累计吸收200多亿社会资本,建成1万多个文化广场。
在这些措施引导扶持下,湖北各地群众广场舞更加红火。湖北群众广场舞活动也受到广泛关注。2017年,湖北的群众广场展演活动入选原文化部文化共享工程“百姓大舞台”品牌项目。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艺术。业内专家认为,广场舞主体人群都有许多时代共性。未来,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也许会产生更多样化的娱乐形式。时间将揭晓答案。(记者周甲禄 喻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