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推行分娩镇痛试点 武汉地区六家医院入选 同济医院7×24小时全程陪伴产妇
小荣一家三代和同济“梧桐树”分娩镇痛团队医生韩东吉、吴媛媛合影 通讯员田娟 摄
生孩子究竟有多疼?
“就像全身骨头都被人打断了。”1月16日,在同济医院产科病房,81岁的张奶奶对当年生头胎时的痛苦记忆犹新:“我个子小,生了三天三夜,感觉肚子一直在被人用大锤抡。”
刚生下宝宝的孙媳妇小荣听得直咂舌。她庆幸自己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赶上产科麻醉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分娩镇痛(俗称“无痛分娩”)的加持让她免遭“徒手顺产”带来的“十级疼痛”。
在同济医院产科,93%的产妇都能像小荣这样接受分娩镇痛。这其中,超过35岁的高龄产妇占16%,经产妇占比12%,其中瘢痕子宫占4%。
也就是说,该院超过三成的产妇是危重产妇。今年1月1日,国家卫健委开始全面推行分娩镇痛,在武汉地区,同济、协和、省人民、中南、省妇幼、市妇幼等六家医院入选首批试点名单。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到同济医院考察时称赞:“连集中了这么多危重产妇的同济医院都能做到这么高的分娩镇痛率,那我们对这项工作的推广很有信心。”
超高分娩镇痛率得益于该院产科和麻醉科的无缝合作。2017年,两科便开始合作探索分娩镇痛,2018年3月成立“梧桐树”分娩镇痛团队并开设联合门诊。作为该院分娩镇痛的主要推动者之一,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韩东吉教授说,让女性有尊严地生孩子,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即使试产失败要转剖,我也不遗憾”
“为什么别人都生了,我还没生?”虽然分娩镇痛缓解了小荣的产痛,但宫口迟迟没有全开让她开始着急。
吴媛媛再次评估小荣的情况,与麻醉医生韩东吉沟通后,开始给予“缩宫素”加强宫缩,并将治疗方案详细告知小荣和家属。助产士也一直陪着小荣,给她打气鼓劲。
“医生们让我特别有安全感。产程不顺时,我虽然着急,但并不害怕。”最终,16日凌晨,小荣顺产下一个7斤3两的宝宝。
回顾整个产程,小荣告诉记者,即使当时试产失败要转剖宫产,她也不会觉得特别遗憾。
这个感受得到另一个新手妈妈钟玲的认同:“我就是那个上了无痛分娩后还是不得已顺转剖的倒霉孩子。”两天前,钟玲(化名)住进同济医院产科,在疼了一整天后,经医生评估,她的产程终于可以上分娩镇痛了。
和小荣一样,一实施分娩镇痛,钟玲就睡着了,让她获得休整机会。两小时后,她开始试产,但经再三评估,钟玲的头盆不对称,最后决定剖。
由于之前已经实施了分娩镇痛,麻醉医生不需要给钟玲重新穿刺,直接加大麻醉量,剖宫产下7斤多的儿子。
虽然自称“倒霉孩子”,但是钟玲对医生们充满感激。“无痛分娩让我节省了体力,也让我头脑清醒地考虑要不要转剖宫产。”
“疼的话千万别忍,不行咱就剖”
小荣出生于1989年,妈妈生她时也是顺产。“农村条件差,我都不是在医院生的,找的接生婆。”
小荣妈妈姓陈。陈阿姨回忆,她的胎位属于枕后位——即胎儿面向母体的前方而非尾骨,持续的压迫性腰痛让她痛不欲生。“从早上9点一直疼到下午4点,撕心裂肺的疼,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最后,产婆手工扩开产道,陈阿姨生下小荣后累得奄奄一息,撕裂的产道让她在生完后很长一段时间连上厕所都疼。
“女人太遭罪了。”1月14日,孕38周的小荣住进同济后,对分娩镇痛技术半信半疑的陈阿姨嘱咐女儿:“疼的话千万别忍,不行咱就剖。”
陈阿姨认为剖宫产至少能减少产痛。但奶奶和小荣都还是倾向于顺产,对宝宝和母体都好。产科副主任医师吴媛媛告诉小荣,她身材高挑,骨盆条件很好,十分适合顺产。“医生的话更增加了我顺产的信心。”
1月15日,小荣开始有规律的宫缩,在宫口开大两指时,经产科医生评估,麻醉医生为小荣实施了分娩镇痛。对于无痛的感觉,小荣形容“从地狱到了天堂,我美美地睡了一觉。”
但是,之后的产程并不顺利。15日下午4点,产科医生为小荣检查时发现胎位是枕横位,宫缩频率和强度都不理想。
分娩镇痛率与技术成熟度并不匹配
怕疼,一度让中国的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相关数据显示:1989年,中国剖宫产率接近30%;到了2011年,中国剖宫产率达到了46.2%,高居世界第一。
但事实上,中国的医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缓解女性产痛的探索。同济医院产科主任冯玲教授介绍,中国的分娩镇痛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随着麻醉学的发展,分娩镇痛技术趋于成熟。
可是,分娩镇痛率与其成熟度并不匹配。新华网2004年的一则报道提到,中国只有1%的产妇享受到分娩镇痛。尽管今年1月国家卫健委开始推广分娩镇痛,情况也并不乐观。武汉的综合性试点医院中,只有同济医院做到了麻醉医生24小时驻守产房为分娩镇痛保驾护航。
为何分娩镇痛难以推广?同济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韩东吉教授介绍,分娩镇痛并不是麻醉医生来打一针就完事了,而是团队工作,需要产科医生评估产妇的情况,针对个体与麻醉医生共同协商为产妇精准用药。另一方面,产程是个动态过程,需要麻醉医生和产科医生通力合作,24小时负责管理产妇的疼痛及监护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但综合性医院的麻醉科需要承担各个科室的手术麻醉任务,很难再额外分配人力和精力到产房开展分娩镇痛工作。
另外,国家目前并没有针对“分娩镇痛”进行立项,这项技术尚不在国家发改委的定价标准里。这意味着,无论是产科还是麻醉科,在投入更多精力和人力推动分娩镇痛的同时,在收入上却得不到相应回报。
“如果只考虑收益,我这个主任是不合格的”
仅仅为了产妇的舒适度而开展分娩镇痛,值得吗?韩东吉和冯玲的答案都是:“值得”。韩东吉说,他2012年在加拿大学习时,发现加拿大产妇生孩子都很有尊严。“我们中国的医生也应该做到让妈妈们有尊严地生孩子。”
2017年,当韩东吉找到冯玲商量联合开展分娩镇痛时,冯玲几乎没有犹豫,两人达成共识。
“减轻产痛是所有产妇的第一需求。如果我只考虑收益,不考虑患者的需求,我这个主任是不合格的。”冯玲说,学科的进步以及分娩镇痛给医院带来的口碑,都比收益更加重要。她坚信国家对这项技术立项只是时间问题。
2018年3月,麻醉科、产科经过一年探索后,“同济医院分娩镇痛联合门诊”开诊,由产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联合坐诊,为孕妈妈提供生理、心理个性化评估,包括孕前检查、孕期产检、孕期筛查、分娩镇痛咨询、预约分娩镇痛以及产后随访等,解决一切关于分娩镇痛的疑问。
联合门诊开诊后,同济医院在全国率先实现85%的分娩镇痛率,去年12月、分娩镇痛率达93%,不仅远远高于武汉其他试点医院,在全国来说也是凤毛麟角。
“我们给团队取名‘梧桐树’,取自‘无痛术’的谐音。”同济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万里教授介绍,同济医院分娩镇痛“梧桐树”团队不仅有麻醉医生和产科医生,还有护理部和新生儿科的医生,7×24小时全程陪伴,共同为产妇进行系统评估,制定个体化镇痛方案和精准化产程管理。
“孩子的生日不应该是‘母难日’,这一天就应该是‘生日快乐’。”韩东吉说。(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