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深度中国》何以成为“爆款”课程?
新华社  2019-01-14 16:17:59

  题:“有高度”融合“有温度” “天下事”讲成“身边事”——思政课《深度中国》何以成为“爆款”课程?

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深度中国》何以成为“爆款”课程?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在思政课《深度中国》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探讨(2018年5月29日摄) 。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为了能在课堂上抢到一个座位,每次上课前半个小时,许多同学就已赶到教室;没有座位的学生,挤满了走道,宁愿站上两个多小时,也要把课听完……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深度中国》授课时的常态。

  思政课程,何以受到学生“热捧”?成为“爆款”课程背后,《深度中国》又有着怎样的历程?

  “打开一扇窗,更加全面、深度地了解了祖国”

  青年教师邹旭怡、刘兴花,在课堂上“碰撞”起了观点。

  这是《深度中国》课程第五讲“乡关何处——‘农民究竟应该是进城还是返乡’”授课中的一幕。

  台上,两位老师围绕“进城还是返乡”展开激烈辩论;台下,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不少人还通过课堂上使用的“微助教”“微弹幕”等新媒体应用工具,发送“弹幕”观点、实时互动。

  无论是从每堂课的授课教师人数、授课方式,还是与学生的互动方式等来看,《深度中国》课程都可谓另辟蹊径。而类似的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贯穿于课程始终。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岭峻教授介绍,课程结合的,多是开课一段时间内广受关注的话题,比如中美经贸摩擦、精准扶贫等。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将思政理念融入“接地气”的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思辨中增进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增进对中国方略的认同。

  每学期的十二次课,分别确定不同的主题,结合不同主题,又推出了专题式、辩论式、对谈式等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

  “专题式主要由一位老师主讲,辩论式由两位老师分正方、反方共同主讲,对谈式则是三位或多位老师共同参与,在对谈中交流真知灼见。不拘一格,根据课程的需要灵活选择。”授课教师李建国副教授说。

  《深度中国》课程还广泛“借智”,除了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任课老师之外,还广邀校内外名家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原校长丁烈云,以及武汉其他高校的知名学者,都曾登上讲台。

  更有深度的内容、更有新意的表达,赢得了学生们的更多共鸣。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学生王孙超感慨:“课程回答了我们很多疑惑,也为大家打开了一扇窗,更加全面、深度地了解了祖国。”

  “有的学生,原本对思政课存在偏见和误解,认为课程枯燥、不易理解。《深度中国》课程希望成为‘供给侧改革’的一种尝试。”授课教师闫帅说,“思政课不能‘曲高和寡’,贵在‘润物细无声’。”

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深度中国》何以成为“爆款”课程?

  学生们在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深度中国》课堂上认真听讲(2018年5月29日摄) 。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6级学生丁健豪而言,精准扶贫,原本是一个有些遥远的概念。

  听了《深度中国》课程:“从精准扶贫看大学责任——来自澜沧江边的故事”这一生动结合一线支教故事的专题内容,让他印象深刻。“学以致用,以后我要争取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为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李晶说,“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带来触动,课程的目的就实现了。”

  《深度中国》课程,同样为青年学子们提供了更多观察中国和认知世界的视角和方法。

  谈及民主问题,课程以部分西方国家的大选为例,直击“金元政治”的弊端,“我们的民主是人民民主,体现大多数人意愿,更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通过国际比较,我们更加全面、深度地了解了当今中国的发展。这也让我们懂得要更加主动地去关心国家大事,更加明白作为大学生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管理学院学生蔡嘉琪说。

  “大学时代,就像学生进入了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庄稼。思政课,就是要给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阳光’‘水分’。”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艳华说。

  邵新宇说,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离不开更有贴近性的载体。“大学之为大,就是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成为栋梁之材。思政教育,要不断探索将‘高度’与‘温度’结合,把‘天下事’更好地讲成‘身边事’,立德树人,打造‘有灵魂的卓越’。”

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深度中国》何以成为“爆款”课程?

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深度中国》课堂(2018年5月29日摄) 。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既有高的‘到课率’‘抬头率’,又有正确价值观的‘入脑’‘入心’”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当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在教室中回荡,思乡爱国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莘莘学子。初冬时节,一学期的《深度中国》课程画上句点。

  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时事热点的讲解与分析中,《深度中国》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以及外部世界,引导学生“理解中囯、认同中国、振兴中国”,进一步增强了“四个自信”。

  “聆听课程,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我们的国家。我们在享受制度优势的同时,也要理解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动化学院学生戴志伟说。

  “我们需要在未来保持这种关注国事的态度,将从这堂课中学到的思考方式和角度应用在之后的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不断践行,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马富为说。

  《深度中国》课程,也是华中科技大学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

  邵新宇介绍,学校正着力全面抓好“思政课程”建设,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推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

  “《深度中国》不仅是课程的创新,也是一次成功的思政课改革探索。”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王艳玲说。

  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日前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全省高校“五个思政”建设现场推进会。128所高校党委负责同志、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等参加会议,并观摩了《深度中国》课程教学演示。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陶宏说,只有遵循思政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才能像《深度中国》课程一样,既有高的“到课率”“抬头率”,又有正确价值观的“入脑”“入心”(新华社记者唐卫彬、俞俭、梁建强)

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深度中国》何以成为“爆款”课程?

学生们在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深度中国》课堂上认真听讲(2018年5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