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博士廖庆玲为企业技改送来“定心丸”
湖北日报  2018-12-24 13:17:55

  原标题:挂职9个月,主导推出一项省级合作专项,女博士廖庆玲为企业技改送来“定心丸”

女博士廖庆玲为企业技改送来“定心丸”

图为:廖庆玲在企业生产车间工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朋 实习生 陈家慧 摄)

  开栏语

  改革发展之时,正是聚才用人之际。引导优秀人才向基层流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有效途径。

  2011年起,湖北省委组织部、团省委组织实施湖北省“博士服务团”服务基层计划。7年来,湖北省共选派7批共716名优秀青年博士,到湖北省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四个深度贫困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服务锻炼,争当科技创新先行者、精准扶贫排头兵。

  第七批博士干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基层是否满意?湖北日报推出“博士服务在基层”专栏,敬请关注。

  一转眼,湖北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廖庆玲博士在基层挂职已9个月了。

  周一清早,她从武汉出发,来到阳新,走进湖北安达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办公室,抽屉里厚厚的一叠火车票又多了一张。

  2018年3月,作为湖北省第七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廖庆玲由高校教师变身民企高管,从讲台走进工厂。“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廖庆玲说,从科学理论到实际应用,她还是一个“新手”,每天进车间,看工艺,收获很大。“多亏了廖博士,为我们的技术改进送来了定心丸。”在厂里,大家都说,只要廖博士把过关,技术上就不会有问题。

  改进工艺,让25年的老技工竖起大拇指

  “多亏廖博士帮我们优化工序,不然这么大一批订单就算加班加点也做不完。”12月12日,该公司铝材车间负责人付云治对廖庆玲博士竖起大拇指。

  付云治是一名有25年经验的熔炼行家,早年在东风公司工作,还曾被派到澳大利亚专项学习过一年多。

  2018年7月,厂里接到一大批订单,生产所需的耐高温合金板材需求量倍增。

  按以往工序,一批合格的合金板材生产出来,需要经过粗轧——退火——精轧——退火四个步骤,多年来,工序从来没变过。

  然而,厂里只有两个退火炉,临时加装设备不太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工艺上创新,在工序中提升生产效率。

  正在付云治着急时,廖庆玲来到铝材车间。专业研究材料学的她,在详细了解合金熔炼工艺后,大胆提出想法:“或许可以把最后一道退火工序省掉。”

  面对付云治疑惑的眼神,廖庆玲解释道,现在的熔炼设备和轧机都更先进了,只需要一次退火,就能让合金与钢板紧密贴合。

  廖庆玲取了一些合金样品,告诉付云治:“明天我给你确切答复。”

  次日一早,廖庆玲打来电话,她连夜检测了材料分子密度后,确定可以省掉最后一道退火工序,“付师傅,您放心,没问题的。”

  付云治按照廖庆玲的说法,试着做了一批。合金板材送到加工车间后,反馈的结果:成品检验合格。“还是廖博士拿得准。”每每谈及此事,付云治都对廖庆玲钦佩不已。

  推动“机器换人”,解决企业难题

  2018年7月,经廖庆玲牵线,湖北安达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和中科院某研究所联合申报的一个项目,被列为湖北省中科院合作专项项目。

  这项研究,源自于困扰该公司多年的产品检验问题。

  据介绍,该公司生产的滑动轴承属于精密工件,对表面的平滑度要求非常严格。虽然采用的自动化生产线已很先进,一条生产线只需要两名工人监控,就能完成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生产。然而,在机械加工中,难免出现划痕、凹坑、剥落、毛刺等缺陷。因此,产品检验环节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在产品检验时,该公司采用的是人工目测法,量精度、看表面、查边缘。一个加工车间里,一半以上的人员都是检测工,每名检测工一天要查验7000余件成品,容易疏忽出错。“运用机器视觉代替肉眼观测,既快又准,岂不更好?”廖庆玲的想法,让人眼前一亮。

  经过谋划,一项技术改造应运而生——生产线的传输带上,将会加装视频扫描装置,对产品进行精确的表面缺陷检测、分类和剔除等操作。“这个装置投入应用后,不仅能提高企业自动化水平、解放劳动力,还可以减少企业产品的不合格率,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该公司总经理刘会恩评价。“能用专业知识为企业的生产提质增效,就是最好的服务。”廖庆玲说,挂职9个月来,她深切感受到,从技术理论到实际应用,要在实践中不断磨合,“感谢这次特殊的锻炼,让我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伟 通讯员 赵德威)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