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5年前《长江之歌》从他指尖诞生 77岁王世光与长江的一世情缘
图为:12月13日,著名作曲家王世光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12月13日晚,“激情四十年奋进新时代”交响合唱音乐会上,当这激情豪迈的熟悉旋律在湖北剧院响起,全场观众情不自禁齐声高唱《长江之歌》。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长江之歌》成为祖国大江南北传唱最广的歌曲之一。就在湖北剧院全场观众同唱这首歌时,台下有一位特殊观众眼角湿润了。他就是这首歌的曲作者、著名作曲家王世光。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新时代,一曲雄浑壮美的新长江之歌正在母亲河上唱响。13日演出前后,77岁的王世光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讲述《长江之歌》创作往事,激情倾吐新时代新长江情缘。
从50秒长江主旋律开始
虽然一直在北方生活工作,但王世光称自己是“长江的儿子”:1964年,23岁的王世光第一次在南京见到长江,立即被她震撼;1983年,王世光数易其稿、披肝沥胆捧出《长江之歌》,一问世便成经典。
王世光回忆,1982年夏天,《话说长江》纪录片制作组音乐编辑李近朱来到他家,希望他“用音乐把中国母亲河塑造出来”。当时的构思是,一个主题旋律贯穿整个《话说长江》:第一刻画主题,第二印象深刻。李近朱再三向他表明:做一个片头音乐,50秒的主旋律,不是一首歌。
“50秒的短暂时间,要让观众一下子被旋律震撼,这可不容易!”王世光说,他提前看了《话说长江》电视片素材,当时航拍镜头特别让他震撼,在震撼中更加感到压力。绞尽脑汁10天左右,王世光终于写出了这50秒的旋律。
半个月后,在北京宣武饭店一个小房间,王世光交出了自己谱奏的三段旋律。当第二段旋律响起,李近朱一下子被打动了。“这就是长江!”吻合主题、壮阔大气、内在包含一种深情,是炎黄子孙对母亲的赞颂。有一种温暖,还有一种撞击的震撼。
伴随着每周一集的《话说长江》播出,仅仅50秒的片头曲,渐渐深入人心。1983年,中央电视台决定举办《话说长江》音乐会,王世光为歌曲版《长江之歌》谱出完整曲调,原有的片头曲成为开头和结尾部分,完善了中段音乐后,《长江之歌》旋律开始在电视台滚动播出,并在各大电视报刊登简谱,向全国征集歌词。
当时,面对5000多份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节目组选出了20首歌词入围,以王世光为首的评委组成员,一致选中沈阳军区一名年轻战士胡宏伟的歌词,并选定中央歌剧院的台柱子季小琴首唱。
1984年4月,中央电视台举办《话说长江》音乐会,指挥郑小瑛走上晶莹剔透的舞台,歌曲《长江之歌》从此响彻中华大地。
66岁梦圆《长江交响曲》
王世光1941年生于山东青岛,195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著名作曲家罗忠镕先生,1963年毕业,曾任中央歌剧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等。
“3分钟的容量太有限了,我一直觉得《长江之歌》还没有把长江的神韵说透、唱好。”王世光说,只有交响乐的规模、气势和长度,才能将长江的音乐元素进行扩展和开掘。
2007年,王世光66岁这一年,他的又一力作《长江交响曲》在湖北诞生。这部作品从最初的立意提炼、确定创作人选,到指导修改,湖北省委省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曾多次为此召开专题会。
当年2月,王世光接到创作《长江交响曲》的委托,双鬓斑白的老作曲家兴奋了。4月至7月间,他放下所有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在武汉、宜昌、秭归、葛洲坝,他寻找到了新的创作灵感。“几十年的积累在一瞬间爆发,我刹不住车了。”老艺术家笑道。埋头写《长江交响曲》,他日不出而作,日落而不息,终于提前两天交稿。
这部作品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8周年而创作,以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曲《长江之歌》为基础,融入长江沿岸,特别是湖北的民风民俗,共分四个乐章,分别以奏鸣曲、快、慢、中板的音乐形式,描绘出三峡建设者的豪情、长江两岸的美景和现代城市的节奏感,赞美长江的雄阔壮丽,讴歌时代的伟大变迁,展示荆楚人民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作品总长度45分钟,2007年9月29日在武汉琴台大剧院首演。
倾述与长江一世情缘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它哺育了千古风流,激荡了万里中华,滋生了中华古老的文明和不朽的文化。我是怀着感恩的心来创作的,湖北的演奏家们很好地表达了我的所思所想,奏出了交响曲的神韵。”王世光说。
因为创作《长江之歌》,王世光走进了长江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江也以磅礴的气势、神奇博大的胸怀,影响了他一生的艺术道路,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音乐的本质是对人情感的表达,《长江之歌》唤起了无数听众内心深处对祖国深厚的情感,与听众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王世光表示,长江滋养中华文明,见证民族复兴。在湖北,在长江沿线,他亲眼目睹生机勃勃的巨变,长江经济带必将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别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