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缝”瓷小赵 巧手之下破损瓷器变身艺术品
长江日报  2018-12-06 13:15:47

“缝”瓷小赵 巧手之下破损瓷器变身艺术品 

赵凤林手执电动金刚钻在茶盏上打孔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90后小赵继承几近失传的锔瓷绝活,成为武汉最年轻的锔瓷非遗传承人。

  初遇小赵是在2018年的武汉春季茶博会上,一副细黑框眼镜,温文尔雅,语调轻缓地介绍他的锔瓷作品,笑容里透着一股清新俊逸,与想象中的传统锔瓷手艺人形象难以叠加在一起。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位于硚口区一品天下茶叶市场的匠林锔瓷工作室时,小赵正忙着将修复好的瓷器打包发往山东、广州等地。经过近6年的磨炼,小赵的锔瓷手艺声名远播,订单应接不暇,业务发展到20多个省市。30平方米的工作室,展示柜上摆满已修复和待修复的瓷器。这里面既有口径30厘米的花瓶,也有不足5厘米的小茶杯,从种类看有瓷器、紫砂、玉器、琉璃等,从锔钉来看不仅有金、银、铜、铁,还有锡、大漆等材料,对器物的缺损部分进行“锔补”。

“缝”瓷小赵 巧手之下破损瓷器变身艺术品

赵凤林手持一只已修复的1.2毫米厚斗彩茶杯,上面锔了11颗钉,注水后在灯下观察滴水不漏

  27岁的小赵,实名赵凤林,出生于广西南宁一个手艺世家。2012年底,一个偶然的机缘,小赵来到武汉一家茶楼打工,发现店里很多精美的陶瓷茶器破损后弃置一旁,他常扼腕叹息,萌生了修复茶器的念头。回想起小时候耳濡目染爷爷为锔瓷匠打制锔瓷工具的场景,更加激发了他学习锔瓷的热情。

“缝”瓷小赵 巧手之下破损瓷器变身艺术品 

一把陶制水壶上钻了320个孔锔了160颗钉,赵凤林用了半个月才完成

  2013年春节,小赵回老家专程登门拜访当地的锔瓷老艺人,学习锔瓷工艺。回汉后,他白天在茶楼上班,晚上钻研锔瓷技艺,钻孔和锔钉成了每天的必修课。为了激励自己锔瓷的胆识,他将心爱的紫砂杯有意摔破,然后忙活了4天,用十来个锔钉把杯子拼接起来,朋友们见了后,都很惊叹小赵的巧手:“破杯子能修得这么好看!”一起鼓励他出来创业。

“缝”瓷小赵 巧手之下破损瓷器变身艺术品

赵凤林展示采用不同锔瓷工艺修复的茶器

  2014年,小赵辞去茶楼的工作,醉心于锔瓷手艺,通过茶友的口碑相传接活,在修复工艺上精益求精,将每一件锔瓷器物当作艺术品创作,追求修复之后要有更高的观赏和把玩价值。探索出锔瓷新工艺,由传统的单排钉变为双钉,花钉錾刻根据器物外观、厚薄、裂纹,专门设计制作成不同材质的祥云、树叶和金鱼等装饰图案,修复好的每件器物都成了独特的艺术品。

“缝”瓷小赵 巧手之下破损瓷器变身艺术品

赵凤林在制作锔钉,每颗锔钉必须手工制作,这样才能与器物完美契合

  小赵说:“许多爱瓷器的人,一件东西相伴几十年,到后来这件东西就不仅仅是一个杯子或一把壶了,它是一种情感寄托。”曾有位70多岁的老先生捧着一只破损的大瓷碗来,要求不惜用银钉锔并镶上漂亮花钉,大碗是他已故老伴留下的结婚陪嫁之物,承载着浓浓的情思。

“缝”瓷小赵 巧手之下破损瓷器变身艺术品

收到一件残破的青花瓷罐,赵凤林师徒4人一起“找碴”“对缝”

  无论是修复价值数十万元的宋代建盏,还是普通茶杯,在小赵眼中不分器物的年代和贵贱,只讲究一份情分,饱含对陶瓷文化的喜爱和珍惜。

“缝”瓷小赵 巧手之下破损瓷器变身艺术品

赵凤林日常使用的主要锔瓷工具

  2018年6月份,小赵作为武汉最年轻的锔瓷非遗传承人,被选拔参加国家艺术基金“古陶瓷修复青年人才培养项目”深造,对古陶瓷修复技艺水平和创新思维有了更高要求。同时他也肩负起弘扬传统手艺重任,目前经过他亲手相传的3名锔瓷学员已成为工作室的得力搭档。

“缝”瓷小赵 巧手之下破损瓷器变身艺术品

赵凤林收藏着一副旧时锔瓷匠游走四方用的挑担,时刻告诫自己要“工艺匠心”

  渐入佳境的赵凤林,朴素的追求是“专心锔瓷,做一名传承技艺的好工匠。”(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影报道)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