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二届“荆楚工匠”评选揭晓
图为:12月4日颁奖现场,“荆楚工匠”展示奖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朋实习生陈家慧摄)
一杯“冷后浑”,凝聚着制茶师近30年的努力;一个小工具的发明创造,能填补行业空白……
12月4日,第二届“荆楚工匠”评选揭晓,99位劳动者脱颖而出。“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在他们看来,“坚守、创新”是成就工匠的必备要素。
能吃苦还要耐得住寂寞
“干我们这一行,年轻人能坚持下来的不多,流动性比较大,有时候干个三五年就跳槽,很多都改行了,能坚持下来,更多是凭借对这个专业的热爱。”35岁的中航精机科技有限公司钳工黄宝安笑着说。他的这番话,也引起许多“荆楚工匠”的共鸣。
1989年走进茶行的邱建红,近30年来一直没离开过这个行业。从利川市茶叶公司到利川飞强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面对公司经济效益差、举步维艰的困境,他选定优良茶种“冷后浑”开始攻关。每年的3月下旬至6月底,他大部分时间都扎在车间,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最长的一次连续10天待在生产车间,累了、困了随便躺一会,饿了随便吃一口。从车间走出来时,他常常成为全身沾满茶毫的“白人”。呕心沥血,终于研制出享誉神州的“天赐·冷后浑”。
50岁的武汉海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梁望仙,从事频率元器件设计开发多年。“我们的产品,主要是为国防和航天事业服务,干我们这一行的,赶任务的时候,经常加班加点,一两个月不休息是常态。除了敬业,还要耐得住寂寞。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能够专注去做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到最好。”梁望仙说。
湖北凸凹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曹建,干了20多年钳工,从国企到民企,他一直没有放弃这门手艺,“能获得‘荆楚工匠’称号,我感觉很自豪。这说明国家和省里对咱技术工人很重视,也更加坚定了我把这一行干精、干好的决心”。
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我们会根据行业的发展,根据产品新的需求,通过更新技术,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指标。”尽管已经在频率元器件设计开发行业干了20多年,但梁望仙依旧带领团队,不断摸索创新之路。
在她看来,光能吃苦、有手艺,没有创新的思维,也跟不上时代步伐。
在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动力总成厂,刘寿毅从一名农民工蜕变成为汽车发动机装调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发动机试验中有一项机油消耗量的性能试验,试验时,需要用手将油底壳底部螺堵松开,把温度高达110多度的机油放出称重。操作时,手难免会被滚烫的机油烫伤。多年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2017年,刘寿毅主动请缨,进行防烫伤课题攻关,他发明了一件放油螺堵拆卸专用工具,不仅彻底消除了烫伤风险,还有效提升了检测机油消耗量的精准度,并填补了行业空白。
45岁的武钢资源集团程潮矿业有限公司球团分公司员工吴新武,主要负责进口设备控制系统的连接调试工作。“现在我们公司的系统大多是智能控制、无人值守,对于我们安装调试工的要求也增大,不创新,就会被行业所淘汰。”吴新武说,前不久他跟德国一家设备供应商接触时,发现对方设备虽然很先进,但与公司里的工艺状况不匹配,安装调试屡次出现问题。他之后对线路进行改装,解决了问题,赢得德国供应商的称赞。
湖北三江航天江北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刘伟峰说:“‘荆楚工匠’选树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新时代技术工人的自豪感和职业发展的信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际凯、通讯员谢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