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宜城市楚都公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通讯员 王虎 摄)
烟波渺渺,群鸟翔集。秋冬时节,漫步汉江襄阳段,一抬头、一远眺,就与美不期而遇。
11月20日,襄阳汉江湿地公园管理处带来一个好消息——今年候鸟迁徙季,当地不但又迎来有“鸟类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还发现了北红尾鸲等4种之前没有记录过的候鸟。
生态这边好,候鸟乐安家。
也许,这群大自然的精灵是在用自己的行动,为近年来林业部门实施绿满荆楚、精准灭荒、国家储备林、长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林业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工程点赞。
汉江沿岸谋划绿色大计
为国储材,为民储财
最近,襄阳市襄城区林业局纪检组长曾繁海每次来到余家湖街道办事处曹湾村,总要上沿江的国家储备林示范基地看看。
国家储备林,是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和培育的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重要工程,对国家木材安全和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襄阳市人工林比重大,近些年生态功能退化、病虫害多发频发问题比较突出。为综合提升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襄阳市规划沿汉江生态经济带和鄂北宜林山地营造国家储备林69万亩,总投资70亿元。2018年2月,该项目正式纳入财政部第四批PPP示范项目库,一期项目规划营造国家储备林7.4万亩,建设投资4.2亿元。
襄阳市林业局天保中心副主任马应华介绍,项目多在沿江乡镇、村的集体林地实施,树种既可选取樟树、三角枫、泡桐、杉木等用材树种,也可选取其他景观树种和经济树种。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开展项目建设,既能为汉江筑牢生态屏障,为国家储备充足的木材资源,更是为老百姓建造绿色银行。以当地林地产出能力计算,每亩储备林平均产值450元,30年培育周期可实现产值13500元左右,将为村集体带来一笔可观收入。
曹湾村的2700多亩临江山地正在项目实施范围内,由市林投公司投资,已引进专业绿化公司,完成造林任务。下一步,曹湾村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经济效益。
栽下一片绿,收获满桶金,也扮靓一座城。
按照当地规划,襄阳市将推进茨河储备林区、仙人渡储备林区、汉江植物园、鱼梁洲储备林区、长寿岛湿地公园等七大功能区建设,拓展林业产业,逐步打造以北段森林水岸、中段城郊休闲、南段田园观光三大主题为重点的汉江生态风光带。
图为:黄臀鹎。
图为:北红尾鸲。 襄阳汉江湿地公园今年迎来的“新客”。
生态洼地崛起产业高地
沙滩造林,借绿生金
汉江流经襄阳190多公里,由老河口市入境,经谷城县、襄阳市区,最后经宜城市出境。
今天的老河口,当地人最引以为豪的是精心打造多年的百里汉江水果走廊。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在汉江两岸因地制宜发展果树和速生林,累计发展优质高效经济林12.3万亩,年产汉水梨、大仙桃16万吨,成为湖北省8个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县市、全国44个水果种植重点县市。
老河口春雨苗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凤君说,他们最初种植经济林,其实是为了应对恶劣的生态环境。
老河口位于丹江口大坝下游,历史上由于汉江改道和上世纪60年代丹江口水库截流,在汉江沿岸形成大片沙化土地。过去,沙区是老河口市最贫困、生存条件最差的地方,“出门沙迷眼,进门一身灰”“住着茅草房,吃着救济粮,用钱找银行”。2003年,老河口市被批准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明确以治沙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以高效经济林为主、速生林为辅,立体种养结合,合理布局,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实施产业带生态发展战略。
沙区生态和经济发展开始发生质的飞跃。2017年,沙区农业总产值4.8亿元,人均增收3877元,森林覆盖率增长5个百分点。昔日十年九不收的“沙窝子”,已初步变成绿树掩映、瓜果遍地、道路畅通、楼房林立、殷实富裕的新农村。老河口市林业局被人社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
有经济效益的生态修复工程,老百姓才更接受,才会长久。谷城县林业局局长帅德阳同样深有感触。
2008年以来,谷城被列入全国100个油茶发展试点县,全县上下抢抓机遇,发挥林地优势,培育龙头企业,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造林,油茶基地总面积达到18万亩。2017年,谷城县产茶籽12531吨、茶油2187吨,实现产值13127万元。
为了山区百姓的小康梦
进军荒山,重塑生态
刚刚入冬,襄阳市林业部门一片忙碌,组织精准灭荒现场培训,调运今冬明春所用苗木,建设保障性苗圃,干劲十足。
襄阳市林业局局长张文斌说,2018年8月,襄阳市印发《汉江两岸造林绿化工作方案》,明确根据造林地性质和区位,统筹国家储备林、沙化土地治理、精准灭荒、长江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项目资金,推进汉江两岸造林绿化。汉江两岸第一山脊线以内区域的宜林荒山优先实施精准灭荒,着力解决汉江两岸绿化缺株断带、森林生态功能脆弱等问题。
记者在襄阳市襄城区余家湖办事处涂沟村平顶山西坡现场看到,通过灭荒造林,生态效益已初见端倪。
平顶山西坡属于集体林地,也是当地的祖坟山,村民祭祖经常引发火灾。还有村民私自在山脚上毁林种菜,令护林员和村干部头疼不已。涂沟村靠近襄州城区,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每年春节回家,也抱怨村里的生态环境差,没什么休闲场所。
2018年,平顶山西坡200亩荒山被纳入精准灭荒工程。余家湖办事处争取财政资金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引进专业化公司造林,修建引水蓄水管网,根据地势海拔、土层厚薄、土壤成分,科学确定种植树种。在山顶土层贫瘠、石漠化严重、不容易保墒的地方,种植耐干旱的刺槐、侧柏,将山体上部打造成防护林;在山体中部栽植女贞、银杏,将山腰打造成经济林;在山体下部栽植栾树、三角枫、香樟、桂花、冬青,打造观光休闲的景观林,同时计划修建步道、坐凳、观赏廊架、休憩木亭、亲水平台、木栈桥、停车场等设施,发展乡村旅游。
涂沟村老支书王玉华高兴地说,村民期盼改善生态环境的心愿有望实现了。
襄阳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吴金桥介绍,2018年以来,襄阳市已划拨专项资金500万元,打造汉江沿岸生态治理示范工程,已在汉江沿岸完成造林5000多亩。
图为:林农喜摘油茶果。
记者手记
加减并举,保护开发共赢
说起保护生态,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防治污染,以“禁”“限”“减”为主。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襄阳等地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做治污“减法”的同时,要做好林业“加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治理荒漠,相当于为地球开出“清肺、强肾、防癌”三剂药方,增加生态容量,提高其“免疫力”。
林业产业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发展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基地、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林业产业,不但对生态环境而言,是妥妥的“正能量”,且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最佳诠释,对促进经济发展、推进脱贫攻坚意义重大。(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